出现在镜头中的野生动物1山地麻蜥,在中国华北地区的这种山地麻蜥又被称为华北麻蜥脊椎动物爬行纲有鳞目蜥蜴科麻蜥属山地麻蜥主要栖息在市郊海拔大于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顶研究结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约为1只/100 m2,其数量与山丘土石状况、植被盖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护洞”行为主食昆虫和蜘蛛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主要栖息于岩石裸露的砾质山坡以及长有稀疏的荆蒿杂草和阔叶树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摄于河北邯郸涉县 --------------------2玉斑锦蛇游蛇科,别名杏树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无毒广布于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是北京地区稀有种类,仅在密云和怀柔云蒙山区、海淀香山樱桃沟部分地区有少量发现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马河流域比较常见。
摄于北京潭柘寺 --------------------3丝带凤蝶鳞翅目凤蝶科,两性翅色差异明显,雄性素雅,雌性浓艳华丽,它们常常形影不离,所以被人们比作反抗封建婚姻的爱情蝶别名马兜铃凤蝶、软尾亚凤蝶,仅产于中国北方(北京、东北、河北、河南、甘肃等)和朝鲜翅面背景从乳白色到乳黄色,上嵌少数黑点,臀角有以红色细带嵌在黑斑上,尾突细长如飘带,是蝴蝶 收藏的中档蝶种成虫4--8月间出现,飞行轻缓白色为雄性,黑色为雌性摄于河北邯郸涉县 --------------------4喜鹊鹊属,又名鹊体形特点是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体长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似成鸟,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属光泽也不显著分布范围很广,除中、南美洲与大洋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在中国,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见于全国各地,有4个亚种,均为当地的留鸟摄于北京植物园--------------------6斑衣蜡蝉(若虫)分布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寄生樱、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
特别喜欢臭椿)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摄于河北邯郸 斑衣蜡蝉(成虫)摄于北京798--------------------7红喉姬鹟(疑似雌鸟)中国为东北地区繁殖鸟,在南部沿海、海南越冬,迁徙时遍及东部地区数量较多全长约13cm雄鸟上体灰黄褐色,尾羽黑褐,尾羽基部白色,繁殖期雄鸟喉部橙黄色,非繁殖期则近白色,胸以下大致灰色雌鸟似非繁殖期雄鸟,但胸部沾黄褐色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灌丛性活泼而胆怯,常站立在枝头捕捉经过的昆虫在树上或树洞中营巢摄于北京圆明园 --------------------8白尾灰蜻(雌)差翅亚目,蜻科白尾灰蜻雄虫胸部深褐色,背板中央具紧密连接的黄斑;翅透明,前缘脉即邻近翅脉黄色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摄于北京圆明园 9家燕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近端处具白色点斑几遍及全世界摄于北京圆明园--------------------10异色多纹蜻异色多纹蜻体小到中型,雄虫体色浅黄,翅脉黑色,翅痣黑褐色,腹部黑色斑纹断续,不连成直线。
雌虫体色黄,翅脉红色,翅痣黄色,腹部黑条纹明显,连成直线它体长28mm,翅展68mm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摄于北京圆明园--------------------11异色灰蜻俗名鼎脉蜻蜓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北京等雄虫胸部深褐色,具灰色粉末,呈现灰色;翅末端具淡褐色斑,翅基具深褐色斑,后翅翅基的色斑大,成三角形;足黑色,具刺;腹部灰色,八至九节黑色雌虫黄色摄于圆明园 雌(摄于北京植物园)--------------------12苇尾蟌俗称苇笛细蟌主要分布浙江、云南、广东、香港、台湾等地摄于北京植物园--------------------13小豹蛱蝶鳞翅目蛱蝶科,翅面较浅的橙黄色,有黑色斑纹,后翅翅反面有2条明显的淡紫色横带纹翅展45--60mm分布区域: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摄于北京植物园 --------------------14小环蛱蝶鳞翅目蛱蝶科翅面黑色,斑纹白色前翅中室有一白色纵纹,断续状;翅反面棕红色 飞行缓慢,喜滑翔区域分布:北京、东北、河南、陕西等;朝鲜、日本于北京植物园、北京百花山 --------------------15树麻雀雀科麻雀属,世界分布很广泛,从澳大利亚向北沿海至欧洲东部鄂霍次克海地区,向西遍及整个欧洲。
亚洲从日本,朝鲜经中国向西,通过南亚,西南亚,一直到大西洋沿海岸诸国及其附近岛附近岛屿均有分布遍及中国各省区麻雀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 摄于北京动物园--------------------16绿头鸭又名大头绿(雄)、蒲鸭(雌),是家鸭的野生种多栖息于湖泊、池塘及河口绿头鸭分布广泛,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区、非洲北部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在中国全境都有分布本物种未列入保护,但在许多国家被列入准许狩猎的种类,有些地区由于过度捕猎而数量减少世界上飞的最快的鸟类排名第五,每小时可达65公里摄于北京动物园--------------------17翘鼻麻鸭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又名白鸭、冠鸭、掘穴鸭、潦鸭、翘鼻鸭、花凫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西藏、四川和云南北部等地繁殖越冬区至北非、印度及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亚热带地区在西欧为留鸟,德国北部海岸有其固定的换羽地,每年在此地换羽的翘鼻麻鸭约有10万只本物种未列入保护,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但也存在非法捕猎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已列入保护(如中国吉林省列入三级保护动物)。
摄于北京动物园--------------------18加拿大雁体形巨大的雁形目鸟类,其成鸟体长可达100厘米,翅膀展开时长度为160至175厘米加拿大雁是群居性鸟类,栖息在平原的湖泊、沼泽以及河流平缓的水面与雁属鸟类一样,黑雁属的鸟类也是素食主义者,加拿大雁也不例外,它们的食谱中不仅有水生植物,还有陆生的各色野草,以及农作物加拿大雁为典型的新北界鸟类,广泛於北美洲各地,偶见野生种群越冬于日本东北部和东北亚其他地区;本物种经过引种扩散至欧洲、亚洲以及新西兰等地,在亚洲东部有本物种引入;在中国,仅有北京附近区域有本物种野生种群的记录,相信是引入种群逃逸野化而形成的种群另外根据观鸟爱好者的记录,在鄱阳湖区也有本物种的观测记录本物种种群数量较大,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同时本物种也实现了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驯养的加拿大雁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摄于北京动物园--------------------19灰雁又名大雁、沙鹅、灰腰雁、红嘴雁、沙雁、黄嘴灰雁栖息于湖泊、河滩水域地带他们经常选择水生植物密布的环境藏身,有时也在开阔的湖面游荡憩息时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早展、夜间或黄昏出来觅食本物种是古北区代表鸟种之一,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欧洲北部、东部、冰岛以及中国新疆西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青海湖、东北的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越冬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国南方的江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有本物种越冬。
本物种未列入保护名单,但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破坏(如在鄱阳湖、洞庭湖等越冬地,受到非法捕猎和湖区破坏的威胁)本物种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普遍认为灰雁是欧洲家鹅的祖先摄于北京动物园--------------------20黑尾鸥鸥科鸥属,栖息于近海岛屿和岩石裸露的海滨以及内陆海域以鱼虾、螺蚌为食;也常尾随船只,取食废弃食物繁殖期5~7月,在悬崖岩石上或草丛间筑巢在山东和福建沿海一带繁殖,越冬于华南、华东沿海和台湾,偶见于内陆的云南本物种未列入保护名单摄于北京动物园--------------------21斑头雁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高原鸟类,生活在高原湿地湖泊亦见于耕地,迁徙和繁殖时结成小群,可见与棕头鸥混群繁殖,亦见与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混群,常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拉萨市郊,本物种常结群活动于当地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与人们饲养的家禽混群活动斑头雁是非常适应高原生活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飞越珠峰繁殖于中亚地区、克什米尔、蒙古、中国青海、西藏、新疆西部的湖泊,在中国东部的呼伦贝尔也有本物种繁殖,越冬于印度和缅甸北部、中国的西南部高原地区如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等地本物种数量较多未列入保护名单但受到栖息地破坏、狩猎和捡蛋等人类活动的威胁。
摄于北京动物园--------------------22赤麻鸭赤麻鸭的生境多样,从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到平原地区的湿地沼泽都能看到它们,山区小溪、开阔的水塘、海边沙滩甚至靠近绿洲的戈壁滩都是赤麻鸭的活动范围繁殖于欧洲东南部、亚洲中部、蒙古、非洲西北部以及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西部省份如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越冬于日本南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非洲尼罗河流域,中国的华北、长江流域省份,偶见于台湾岛内未被列入保护名单,但受到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目前本物种野外数量正在呈减少的趋势摄于北京动物园--------------------23达乌尔黄鼠又名蒙古黄鼠、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国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区,如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省区啮齿目松鼠科,小型地栖松鼠类的一种,眼大而圆,故名“大眼贼”耳壳退化,短小脊状,尾短黄鼠为冬眠动物一年内只有6个月的活动时间,大部分时间在休眠中度过黄鼠最早于3月24日出蛰,至5月上旬结束,出蛰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清明”节后,是雄鼠;第二个高峰在“谷雨”节前,是雌鼠有明显的先雄后雌的顺序黄鼠经过6个月以上的活动,到10月份天气变冷就封洞深入到1米以下的窝巢内,进行冬眠(也称入蛰)。
入蛰一般由10月初开始,到10月底结束入蛰的顺序是先雄后雌,最后是当年生幼鼠冬眠前将来年的的出来洞道挖好,但不挖到地面,然后入穴将接近住窝的洞道堵塞,蜷伏巢内,嘴鼻紧贴肛门,不食不动,体温降到4度,心脏跳动缓慢是典型的白昼活动动物,夜间不出洞活动摄于内蒙赤峰 --------------------24黄头鹡鸰鹡鸰科鹡鸰属,体长约18厘米头及下体艳黄色诸亚种上体的色彩不一亚种citreola背及两翼灰色;werae背部灰色较淡;calcarata背及两翼黑具两道白色翼斑,雌鸟头顶及脸颊灰色与黄鹡鸰的区别在背灰色亚成鸟暗淡白色取代成鸟的黄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