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22489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讲义(含解析)鲁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5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下图为“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下题。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答案B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从土地资源构成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土地绝大部分为宜林、宜牧土地,宜农土地所占比重较小,结合“我国江南某地”可以知道,该地地形比较崎岖,平原面积较小;从土地资源构成图与土地利用构成图对比可知,该地林地和草地所占比重远小于宜林和宜牧土地,而耕地所点比重远大于宜农土地,故可分析出该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垦的现象。典

2、例2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C.D.答案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大气中的CO2增多的原因是矿物燃料燃烧释放了大量的CO2,而森林减少,导致对CO2吸收减少;大气中的CO2增多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升高等诸多不良后果。典例3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下题。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疏通河道

3、退耕还牧城市化林地转牧A.B.C.D.答案C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单元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将18751975和19752005两个时间段洪水频率曲线图进行比较可知,该河流出现洪水的灾害水位的周期变短了,由题干知“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则原因最可能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破坏,使其涵养水源、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时间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洪患的频率增大。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典例4下图为“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答案B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

4、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其他可再生能源对应曲线5。典例5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冰期B.冰期C.冰期D.冰期(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时期()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答案(1)D(2)D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地质史上,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时气候变冷,冰川向低纬和低海拔

5、延伸,且温度越低,冰川的分布纬度和高度就越低,海平面越低。典例6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回答(1)(2)题。(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强烈的地壳活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A.B.C.D.(2)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A.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C.东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部受灾体少D.东南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气候答案(1)D(2)C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答案在解答本题组时,要用到我国位置、气候、地

6、质、地貌等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发生频率的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除了与灾害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的分布,防抗灾能力强弱及受灾体有关。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典例7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_。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答案亚寒带针叶林高有利影响:热量条件得到改善;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作物可

7、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描述?用哪些术语?答案我国西北地区与图示区域纬度差别不太大,即热量差异不太大;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海陆位置的差异,而海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降水的巨大差异,因此图示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全球变暖对较高纬度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热量,热量条件得到改善,生长期变长,利于作物生长,且使作物可向更高纬度扩大种植范围;二是水分,全球变暖可使较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典例8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答案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

8、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用哪些术语?答案在分析洪灾的原因时,因材料中给出了“我国江南丘陵”这一信息,因此要从气候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有等高线、河流等信息,因此要从地形及流域、水系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洪灾用到的术语主要有气候、地形、流域等。在探讨应对措施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居民点迁往地势较高处,也可以从工程措施方面考虑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或修建堤坝,约束、防

9、御洪水。典例9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2)原因: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土地等。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 ? 答案解答此题首先要定位A地区的位置,再结合其位置分析多涝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探讨治理措施。A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析其为多涝区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二是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治理措施主要针对人为原因,如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