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222895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家坪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o) 颓圮(p) 峥嵘(zhng) 百舸争流(k)B、喋血 (di) 青荇(xn) 彳亍(ch) 博闻强记 (qing)C、租赁 (ln) 解剖 (po) 屏息 (bng) 莅临指导(l)D、停泊 (p) 执拗 (ni) 拜谒(y) 冉冉升起 (rn)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整个地区, 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 这次又犯了类似

2、的错误。 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风貌的老照片,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A 垂询 以至 搜集B征询 以致 搜集C征询 以至 收集D. 垂询 以致 收集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C老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D近百年来,普利策奖及其影响下的新闻实践

3、,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业的公众信任度和自我认同感,亦将记者这一职业从卑劣的小丑阶层送上无冕之王的高位。4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 对于“博客”( Blog),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今又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微博”(MicroBlog),也已进入人们的网络生活。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C一方面在于时来运至的愉悦感受,另一方面在于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就是幸福的两重性。D苹果电脑、IPHONE手机为什么如此热销?是因为它们质量好,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又或者是品牌效应好?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11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华丽的语言并非文学的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文贵质朴,莫求花哨,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散文的一个传统,来自于汉赋。汉赋的华丽炫目,不少是用来装饰统治阶级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但在我看来,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是不值得效法的,有志向和气量的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因为它大致是一种应用文体,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如果假话与套话、时尚话与时髦话堆满世

5、界,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是不会让人幸福的,是骗人的。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在写作中,散文写作是基础。它不仅是基础,还是最难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造句、写记叙文了,记叙文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也是不可能的。一切要从基础学起,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困难的,这从我们学习的漫长就可以看出来了。可见我们从开始就一直在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 就小说家而言,他所倚仗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从小学习的散文写作的能力

6、。小说家有两大功夫:一是记录实际事物的,二是想象和发挥的。前者直接需要散文笔法,后者则需要将想象的事物绘制出来。小说家许多时候要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质,即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这有点像通讯报道。这种特质再加上想象变幻的艺术手法,二者叠加在一块儿,交错使用,也就形成了通常的小说作品。 我们常可发现,一位糟糕的小说作者不太可能会是高明的散文家;反过来也一样。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家一定会是好的散文家,而写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备创作好小说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的诗歌和戏剧。这是因为抽掉了文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基本的和正常的表达能力。 再极而言之,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

7、人物吗?我们也大可怀疑。现在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生的数学物理功课不好,那么就该选择文科。或者说,一个文科特别好的人,往往数学等方面是不太行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使用文字所需要的逻辑能力不比一般的数学换算弱。搞文科的人,只要能够走得远的,他的数学和物理也会是很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怕极短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写下来,都需经历无数次极为缜密的判断。 (此文发表于2012年02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5.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贵在质朴,就是只能追求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做人也是一样的。B新闻记者的通讯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直接记录社会现实生活场景。C散文来源于汉赋

8、,汉赋繁复华丽、空话连篇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散文的创作。D人生就像一篇散文,一个人的风格与他说话为文的风格有相通之处。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不一定是华美的,但一定是有力量的。B如果一个人时常注意修理自己的文字,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的。C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并不意味着就过了散文写作关了。D连散文写作都不能完成的人,不大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7.文章阐述了哪些关于文学(不是指小说、散文等某一种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这给我们做人带来哪些启示?(5分)答:_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迪字复

9、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

10、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

11、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壮大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

12、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第卷四、(20分)11.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12. 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3分) 。(2)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3分) 。(3)夫晋,何厌之有?(2分) 。13阅

13、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望海楼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4、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6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真的猛士,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