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医技能操作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121672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中医技能操作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6中医技能操作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6中医技能操作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6中医技能操作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6中医技能操作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中医技能操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中医技能操作(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站(1 ) 中医操作80 个大纲穴位定位(2 ) 中医操作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

2、弛部位得腧穴。 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2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

3、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 35 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 60 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

4、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 180o 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

5、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3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2、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

6、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艾柱灸用的是圆锥形的艾柱(小的如麦粒,大的象半截橄榄,每灸一个,叫做一壮) 。直接把艾柱放在皮肤上灸,就是直接灸;艾柱和皮肤之间放上姜片、蒜片等,就是间接灸。间接灸的功效,取决于所放的隔热物的药性。 艾条灸用的是长条形的艾卷(也就是现在药店所售的艾条) ,艾条和皮肤保持距离的灸法,就是悬起灸。其中,温和灸是保持艾条不动;雀啄灸是艾条和皮肤的垂直距离上忽近忽远;回旋灸是艾条和皮肤的垂直距离不变,而在等距离的水平面上回旋运动。 实按灸主要是指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艾条中添加的药物不同,其操作基本相同,都是点燃后

7、隔布包裹直按腧穴或患处,所以称之为实按灸。因外形也是长形艾卷,所以也归到艾条灸的类别。 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合用,针刺留针后,在针柄挂一个 2 厘米左右艾条施灸。 温灸器灸实际就是温和灸,只是用器具代替了手持艾条的作用。 其他灸法,就是指形式还是艾灸的形式,但改用不同药物代替艾柱或艾条刺激腧穴或皮肤,起到相应的药效。实践技能考试中一般不涉及。 附:灸法分类表:艾灸 4艾柱灸 直接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 灯火灸 灯心草 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 2、艾柱灸

8、 (1)隔姜灸: 操作: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23 厘米,厚为 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 操作: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 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 ,置于应施灸腧穴及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3)隔盐灸: 操作: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操作: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直径约 3 厘米,厚约 0.8 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3、艾条

9、灸 5(1)温和灸: 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 23 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1015 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 操作: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作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三、其他针法操作 1、三棱针法 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操作过程的叙述中一定要提及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10、。另外,对点刺放血的叙述,要提及“宜轻、浅、快、出血不宜过多,不要刺伤深部大动脉” 。 (1) 三棱针点刺出血 具体操作: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 对针刺部位用 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 75%酒精棉球脱碘。 针刺时,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 3-5 毫米,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 3-5 毫米。 刺入后,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又称围刺、豹纹刺) 操作:消毒后,根据病变大小的不同,持三棱针由病变边缘呈环行

11、向中心点刺,可刺10-20 针或以上功用:去瘀生新,活血通络。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和顽癣等。 (3)挑刺法 首先消毒,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其皮肤固定; 6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肤 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 也可再刺入 5mm 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身轻轻提起,挑断部分皮下纤维组织; 出针,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功用: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2、皮肤针叩刺 皮肤针又叫“梅花针” 、 “七星针” ,是用 57 枚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用它在皮肤上进行叩打以治疗疾病。 (1)操作方法 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的后端,

12、针尖对准扣刺部位,食指压在针柄的中端,使用手腕的力量将针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按叩打部位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和病变局部叩刺) 。 (2)适用范围: 皮肤针疗法适用于头痛、胁痛、斑秃、肌肤麻木、牛皮癣、腰背痛等。 (3)注意事项 针具和叩刺部位必须严格消毒,针尖应平齐、无钩。 叩刺时应使用手腕的力量,针尖必须垂直而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 局部有外伤和溃疡者,不宜使用。二、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1、晕针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

13、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的处理方法: 7(1)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的处理方法: (1)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手法。 (2)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3)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4)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

14、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5)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4、断针的处理方法: (1)医者从容镇定,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2)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 (3)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4)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 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的处理方法: (1)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

15、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2)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3)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拔罐过程中,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消毒纱布,防 止

16、擦破即可。 8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