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191991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教学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明朝(13681644年)治(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承宣布使司,分管地方行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设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事明朝(13681644年)经济(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

2、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4)经济策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策。明朝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文化(1)思想王阳明“心学

3、”: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2)科学技术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农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朝前中期(16441840年)治(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

4、与内阁、议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晋商和徽商(3)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策;实行闭关锁国策,由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文化(1)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

5、和社会史观(2)文学艺术小说创作的兴盛: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时段特征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策和闭关锁国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

6、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18卷,41;17卷,40;17卷,27;16卷,27;14卷,27、40;13卷,41;12卷,28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策18卷,27;16卷,40;16卷,27、40;15卷,27;14卷,27;13卷,26、40;12卷,26;10卷,273.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18卷,27;18卷,2

7、6、27;14卷,17、40;13卷,27、28;12卷,27;11卷,264.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和中西比较(关联)17卷,27、42;17卷,41;16卷,27、40;14卷,27;13卷,41考向一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 (边疆)治理1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延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

8、前加强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2明代的地方管理体制(1)发展演变明初地方行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

9、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2)作用三司的设立,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严重影响了地方行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3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1)皇帝的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是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2)皇帝懒化。明代的皇帝们趋于化,沉迷享乐,不问事,权

10、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3)牵制内阁的需要。宦官参以牵制内阁,服务于皇权专制。家国情怀: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的行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初统治者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这些史实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1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的调整(2017课标全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抓题眼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治意图是让宦

11、官参,势必会影响到权力中枢议决策的过程。找错点皇权不是“衰落”而是不断强化;“内阁议功能”未“丧失”而是服务于皇权不断强化;“决策权”属于皇帝。答案A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管理(2016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与财、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权力 B提高地方行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抓题眼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找错点三司由“直属六部”到不直属,在这一变化中,六部“权限”未“削弱”,“地方行权力”未“扩大”;“对立”与题干材料

12、主旨不符。答案B1命题点:明代的监察制度(2018厦门高三质检,5)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A表明当时官员贪严重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权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官吏不敢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

13、纠正”,故D项正确。2命题点:清朝对台策的调整(2018宿州一模,26)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策。清廷对台策的变化()A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策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有利于中央权对台湾的管控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清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策,原因在于害怕移民在台湾安家落户,以台为家,与祖国大陆分离,不利于清朝府控制台湾。雍正帝时清廷又实行凭

14、照携眷入台策,是因为此前的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引发了社会问题,此举是为了稳定台湾秩序,更好地管理台湾。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策变化与海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这种策和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也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考向二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策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

15、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2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1)由民间流通到合法化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就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2)外国的白银流入中国16世纪下半叶,在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