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119074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6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哪些 同学?看谁的设计既 清楚又简洁,又有创意。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图表。汇报交流。教师用展示 台展示学生作品。 生:我画了两个大苹果,左边苹果里写着语文组的 8个人名单,右边 苹果里写着数学组 9个人名单。 生:我把两个圆圈相交到一起 ,中间写重复的 3个人,左边写语文组 剩下的 5人,右边写数学组剩下的 6人。 师 :观察这两种设计,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生:我喜欢第一种, 很容易看出语文小组、数学小组分别是那些人参加了生:我喜欢第二个同 学设计的,图很简单,还能看出哪三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 组 。 师:老师也设计了这幅图案,你们帮老师评一

2、评好吗?课件出示两个 空白集合 圈。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师:谁能帮老师填名单。 生 :语文组有杨明、刘红 。数学组有杨明、刘红。 生: 把重复的 3人排成竖的一队。师课件演示 。生;还要改,将相 同的 名字只写一个 ,两个图中间的部分填写三个重复人的名字。师用课件演示 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师:能说说每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 课件演示 :分别闪动) 。 生:中间表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生:左边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师:他们参加数学小组 了吗? 生:没有 。师 :那该怎么说 ? 生:左边是只参加语文小组 ,没有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 生:右边是只参加数学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

3、的学生。片断三:数 形结合,列式计算。 师:根据这个 图,谁能列算式来算一算。生:8 + 9 3 = 1 4( 人 ) 生:还可 以是这样的:5 + 3 + 6 =1 4( 人) 生 :5 + 9 = 1 4 ( 人 ) 生 :8 + 6 =1 4 ( 人 ) 生 : 1 1 + 3 = 1 4 ( 人 ) 师:能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生:语文小组有 8个人,数学小组有 9人,一共是 1 7人,还有 3人是 重复的,所以要去掉,最后是 1 4人。 生: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 5人,数学小组有 9人,一共是 5 + 9 = 1 4( 人 ) 生:语文小组是 8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6 人 ,

4、因此一共是 8 + 6 = 1 4 ( 人)师:5 + 3 + 6 = 1 4( 人)表示什么呢?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师:看图想想。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 5人,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 参加数学小组的 6人,一共是 l 4人。 教学反思: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 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 会到了” 集合 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 决 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 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 时也激发 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

5、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小组一共有 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 思维得到了碰撞 ,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 哪个答案, 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 生根据 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 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 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现代教育理论 主张”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 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 有足够 的实践活动空

6、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使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 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 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 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 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 ,应允 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本节课学生共用了 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 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 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

7、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 目标 ,也有不足之处:1 、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 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 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 设计 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 。要 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 , 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 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 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 。应该说强调过 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 间的 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8、。2 、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 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 能让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 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 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 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 ,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 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 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郝龙 【 山东省平 邑第一 中学 ) 【 摘要 】 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 ,涉及课程

9、理念 、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 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 “ 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 目标上 ,它指 向的是 “ 学”而不 是 “ 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 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 了。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是时代的 需求。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 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 关键字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教 学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已为中学历史教师提 出了一个新抉择,或在张扬教学质 量中升华学生素质,或在压抑课堂教学质

10、量中漠视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 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否则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 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1更新观念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前提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 执行者” 和“ 传声筒” 的角色 ,严格按照课程规定 , 亦步亦趋, 不能发挥 自己的主动性 , 而学生则扮演着“ 接受者” 的角色, 在“ 课 程进度” 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 课程要 求” 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 对“ 教学大纲” 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 以“ 课程标准” 来代 替“ 教学大纲” ,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

11、时代脉搏 。在 “ 统” 字模式下 ,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 提出 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 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 进行重新认识 。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 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 课程标 准” 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 容 ,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 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 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那就是要变“ 以 8 8 传授知识为

12、核心” 为“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 ; 变“ 教师本位” 为“ 学生本位” ; 变“ 权威的传授者” 为“ 平等中的首席者” ,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 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 勃生机 。 2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保障 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 的关 系 ,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 的问题,而且要 同学生进 行各式各样 的认识交往 ,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 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如历史教学中,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 比较复杂的

13、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 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 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而 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 填鸭” 式的灌输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 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 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 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 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 自我、超越 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 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 教与学 相长” 。 , 3

14、开放知识结构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途径 目前,我国大多数 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 或基本不变 的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 的教科 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 的障碍。要构建一 个既有 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 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 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 盲。形势急迫 ,只有不断“ 充电” ,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 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 间架起 一 座桥梁。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 内容 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 易忽视前后课

15、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 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 力要求 ,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 。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 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当然 ,教师 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 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 4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 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

16、特 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 更多的是考虑 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 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 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 教” ,而 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 学” 。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 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 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 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 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 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及 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因此,“ 活动化” 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 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 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 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 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 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