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1184034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 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藏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

2、原隆起的结果。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亚洲东部和南

3、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前者为热带季风,后者为亚热带季风。东亚季风总所周知来自亚洲北部,主要是冬季北半球最强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4、由于青藏高原和秦岭的地形障碍,冬季风先是被迫走偏东路径表现为强劲的西北风,然后在离开陆地下海时转为东北风,还原其本来面目,并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叠加,以强劲的风势在苏门答腊海域吹越赤道。与此同时,在地面和低空的冬季风之上有方向相反的偏南气流吹向中国大陆,造成华南冬季的阴雨天气。这是亚洲冬季最明显的哈德莱环流。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西伯利亚-蒙古高压的寒冷气流必将以强劲的势头吹向印度洋,横扫次大陆,南亚的冬天将很严酷。但是数值试验表明,没有青藏高原,也就没有了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即使有,位置也十分偏南,气压也低得多。因此上述东亚季风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它唯一可选择的路径,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仅能随高压强化而

5、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在南亚的确严重阻塞了高低纬度的热量交换,使印巴次大陆强烈增温。总的说来,东亚季风区是冬季风唱主角的角落,黄土沉积就是它的地质记录。印度洋季风,夏天随着赤道辐合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只有2000m的厚度,登陆后带来丰沛的及风雨。西南季风厚度在大陆上迅速增加,到喜马拉雅山南麓被迫抬升,可高达6000m,能翻越若干较低的喜马拉雅山口。但总的来说喜马拉雅山目前的高度已成为季风难以逾越的障壁,高原内部成为雨影区。十分干旱。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初升时,西南季风确能爬上高原并深入内陆,当时西北内陆多湖泊,水面开阔。但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步隆升,西南

6、季风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步减弱,中国西部进一步变干。就印度季风区来说,高原的阻隔使之免于北方冷空气的侵袭,并阴高原上空青藏高压强度的增加而使南亚夏季风环流获得更强驱动力,形成强劲的反哈德莱环流,印巴次大陆变得更为湿热。目前世界地热带雨林在印度能一直分布到北纬30的喜马拉雅山麓,而在非洲仅可分布到北纬12的地方,两者相差18的纬度。究其原因都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可以推论,在2.6Ma青藏高原达到约2000m的高度时,西南季风可能已不能影响华北,雨量减少,东亚的冬季风此时稳定建立,故黄土开始堆积。华北的泥河湾古湖应有收缩,但西北地区仍有湖侵。这既是构造运动的影响,也现实西南季风影响范围逐步缩小的过程

7、。共和运动使青藏高原进一步达到当今的高度,喜马拉雅山成为西南季风难以逾越的障碍,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进一步变干。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关于形成高原气候的原因,研究的历史不长,仅就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进行论述。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幅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纪就逐渐发展、压花,到5、6月初基本形成,剩下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幅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

8、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高原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冬季冷高压加强临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原的叠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于啊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原热低压吸引了大气象高原幅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欧亚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式,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也打破了亚洲广大地域自

9、然环境比较单调的格局。二、独特的高原气候青藏高原以其高达的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其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1. 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大部分地区常年无夏,霜雪不断,年平均奇文大都低于5。沿35N线是温度最低的地带,年均温在-40-8,是我国年均温度最低的地区。但整个高原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夏季平均气温又不高,气温年较差不大,高原上由于空气稀薄,尤其在冬季,白昼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迅速;夜晚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加上冷空气下沉,低层空气温度极低所以日较差很大。

10、2. 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高原地势高,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含氧量少。年平均气压、含氧量、大气密度分别相当于海平面的50%、60%和66%。水的沸点大部分地区为8487。空气密度小,加剧了空气增温和降温的强度,使气温日变化增大,。同时空气的浮力和风压也随之降低。3. 日照长、辐射强。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迟,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汽水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大。白天晴天多,多雨季节仍以昼晴夜雨居多。阳光透过大气层,能量损失较少,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比我国东部地区要大一倍还多。拉萨还有“日光城”之称。4. 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

11、而出现暖湿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独特的高原季风产生了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盛行风系随季节的显著变化,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明显地集中在夏半年。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另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是有多雷暴、冰雹、夜雨等特点。 三、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 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

12、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了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此。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温为零。可以划分为高原

13、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四、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但青藏高原阻挡西南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青藏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

14、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干旱涝灾害。五、青藏高原对自然带的分布的影响在青藏高原,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和地势起伏会引起温度水分条件的差异。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依据其适宜的幅度,通常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组成不同的垂直自然分带。它们在各个山系的不同低端,自低至高、自下而上地组合成各种类型的垂直自然带谱。高原地理地带性的形成是基于温度和水分的差异。而高度决定了自然带的分异。根据各山系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带谱结构、优势垂直带以及温度水分条件特点,按照其所属结构类型的性质加以归纳整体,得出了青藏高原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分布规律,从边

15、缘山地到高原内部腹地,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地面海拔逐渐增高,地势起伏渐趋和缓,形成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垂直自然带谱不仅基带有所不同,而且带谱结构有繁及简,分带数目也相应减少。如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南翼自低山热带季雨林带向上经山地森林各分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至冰雪带一共有8个自然分带;北缘的昆仑山从山地荒漠带至冰雪带也有5个6个分带,但在高原内部腹地一般只有3个或4个分带,如唐古拉山南翼以高山草甸带为基带,其上只有亚冰雪和冰雪带。由此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上大陆性和季风性两类性质迥异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对比十分鲜明。大陆性带谱系统以荒漠和草原各分带占优势,山地森林带仅局部出现。森林上限

16、有自半干旱类型向干旱类型升高的趋势,其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带逐渐分异为高山草甸带及高山草甸与座垫植被带,亚冰雪带的分布高向高原腹地升高。季风性带谱系统在地域上则以东南部占优势,山地森林各分带组成垂直带谱的主体,随着水分状况的类型不同,基带出现分异,各分带内类型组合也有变化。各分带内类型组合也有变化。各分带的界线,特别是森林上限有自湿润类型向半湿润类型递增的驱使。高山带由高山灌丛草甸向高原内部逐渐发展并分异出高山草甸带,显示出高原的特色,高山带及其以上的亚冰雪带和冰雪带具有趋同的特点。六、小结 作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