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156694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百日维新,学习目标,学 探究学案,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897年,德国强占_,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2)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_”的地区和威海卫。,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胶州湾,新界,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上书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成立组织: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_,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结果: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保国会,面对民族危亡的形势,图

2、二中所示人物是何态度?光绪帝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三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提示: (1)张之洞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2)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在保国会的宣传和爱国官员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促使光绪帝加快变法步骤,推行新政。,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变法内容 (1)政治:广开言论,允许官绅士民上书言事;_、裁减冗员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培养人才等。 (4)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百日维新,精简机构,3局限:

3、未实行“_,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_。,行宪法,科学文化,如何理解“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提示: 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打击旧学;提倡新学;但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因此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教材P134)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

4、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提示: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多次上书痛陈变法,爱国官僚也积极推动,光绪帝终于决定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个方面,但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这些措施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讲 课堂讲义,1理解戊戌变法的

5、社会条件。 从客观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几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

6、州湾。,2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

7、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

8、归纳。,答案: (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练 高分跨栏,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题干中“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显然是指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在光绪帝主持下进行的。 答案: C,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

9、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解析: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 答案: B,3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 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京师设立大学堂,解析: 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就是参政,实行民主政治,变法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其参政,B项未被采纳,C项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项有利于西学传播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 A,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

10、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孤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

11、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辛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可判断西欧、日本变革成功。其“变法三年可以自立”,说明康有为希望自强。第(2)问能力要求较高,由“三年可以自立”说明急于求成。由材料二中“几年吃的东西在三个月内都塞给它吃”;顽固派、不少维新人士难接受、帝党领袖、朝野震骇等信息,说明贪大求全、意见分歧。,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