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14101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这里的“人”包括:个体、群体、组织、领导。 研究目的在于:探求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1)个体心理 研究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的行为规律及其与管理的关系,其探讨的核心是激励和核心创造力问题。(2)群体心理 群体的一般理论、群体人际关系、群体沟通和群体冲突。(3)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的一般理论、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4)领导心理 领导心理的一般理论、领导的

2、影响力、领导者的心理素质、领导理论模式。3.研究意义 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教育,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1)观察法可控观察和无控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系统观察和随机观察。(2)调查法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3)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探索影响组织成员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第2讲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1958年,美国学者莱维特

3、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术语,标志着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实背景:(1)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2)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3)管理者认识的提高与转变。 理论背景:(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2)精神分析学派;(3)工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2.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管理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在管理实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应用。霍桑实验,催生了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3.人群关系理论的形成(1)人是“社会人”,应该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3)企业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们对工人的行为也重要影

4、响;(4)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958年,莱维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取代了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3讲 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的概述(1)个性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本质,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个别性与共同性;多侧面构成的复合体;稳定性与可变性;生物性与社会性。(3)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后天环境;主观努力。(4)个性的结构 1)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个性倾向性:

5、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兴趣、价值观等。2.气质(1)气质的定义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气质是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其中,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速度指一个人的感知速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思维的灵活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从外部世界获得新的印象,有的人倾向于从内心世界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2)气质的心理特征(3)有关气质的理论 体液气质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理论(4)气质类型与行为表现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

6、液质(5)气质的应用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3.性格 (1)性格定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性格是独特的个性特征;性格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2)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3)有关性格的理论1)简单的性格类型理论 培因的心理机能优势理论:智力、情感、意志 荣格的内外倾理论:内倾、外倾 威特金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类型说 阿德勒的独立-顺从理论2)复杂的性格类型理论 艾

7、森克的性格理论 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理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3)性格的多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4.能力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本领。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1)能力的种类 根据能力使用的普遍性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划分: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应用的不同方面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能力的突出程度划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2)能力的理论1)能力的因素学说斯皮尔曼:能力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桑代克:能力的独

8、立因素说抽象能力、具体能力、社会能力瑟斯顿:能力的群因素说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词汇流畅能力2)能力的结构说弗农:智力层次结构说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说3)能力的个别差异量的差异: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质的差异:能力的结构性差异第4讲 个性倾向性1.需要需要动机行为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对客观条件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主观状态。(1)需要的基本特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需要的广泛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2)需要的种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个人需要、集体需要;现在的需要、将来的需要; 弹性极小的需要、弹性极大的需

9、要(3)需要与刺激 需要因刺激而产生,刺激分为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4)需要的结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5)需要的满足2.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在动力或心理倾向。 动机产生于需要和诱因,对于行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1) 动机的斗争三种基本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2)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广泛概括的动机和

10、局部狭隘的动机(3)影响动机的因素外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现实因素和偶发因素;内因: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准等3.行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包含个体、刺激和反应三个因素,并具有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等特征。(1)行为的产生因果关系、目标驱使、激励而生(2)行为的改变1)行为改变的层次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行为的改变。2)行为改变的周期 参与性改变:新的知识被团体内个体先接受,然后在普及到整个团体,是一个从个人到团体的过程;适用于成熟的团体,改变迟缓,周期长。 强迫性改变:将改变首先加到整个团体,然后再逐渐到个人。适用于不成熟的团体,

11、改变速度快。(3)价值观、态度对行为的影响(4)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导向行动:在主导动机支配下,为实现目标而做的准备行动,是在探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目标行动:从事目标本身的行动,即直接获得满足的行动。 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经过目标导向行动和目标行动而达到目标。第5讲 激励理论1.激励的含义借助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作为目标来激发或刺激动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推动和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注意掌握:激励过程如何?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吸引人才、激发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2.激励的要求与方法(1)要求:方式恰当、强度适中、规范化与制度

12、化、公开与公平、措施及时。(2)方法: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强化激励、数据激励、工作激励3.西方管理学说史上的人性理论(1)“经济人”假设:1957年美国学者麦格雷戈提出。(2)“社会人”:假设:1933年美国学者梅奥提出。(3)“自动人”假设:麦格雷戈提出。(4)“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沙因提出。4.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基本理论(1)人的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社会化进程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2)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

13、处的地位决定的。人性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并且不同时代、社会和阶级,呈现不同的倾向。(3)人的价值:表明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需要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5.激励理论的类型(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使人得到满意和积极的因素,如成就、赏识、责任感、发展空间等,它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健因素:能够预防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如公司政策和管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工资、安全保障等,它们与工作环境或条件有关。(2)过

14、程型激励理论 重点研究动机的形成、行为目标的选择、具体行动实施的心理过程。采用动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明确对行动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提出) 人们只有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各种奖酬)的前提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目标的价值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激励力量也越大。2)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要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3)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式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

15、时期内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中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及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实际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和目标成果评价。4)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 正强化:能够使行为得到加强并促使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表扬、提薪、奖励等,分为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和间断的、非固定的正强化。 负强化:能使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的刺激,包括减少奖酬、罚款、批评、降级等,负强化必须是连续性的。(3)状态型激励理论 弄清公平或不公平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找到有效的手段或措施来消除不公平和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