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14059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祈盼“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重视家畜养殖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日渐完善D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解析:从题干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答案:B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属水力灌溉工具解析:根据材料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这种农用工具是

2、曲辕犁,唐代最早在江南地区的田地里使用,故本题选B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答案:B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解析:由材料信息“唯以刀伐木”,可知C项正确。答案:C4宋元明清欧阳修诗文选译记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

3、,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故选A项。B、C、D三项题干均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A5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 B私营纺织作坊的兴起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解析:材料反映了男女分工劳作,不能体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没有体现私营纺织作坊,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说明

4、在蚕桑生产中出现了男女分工,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的描述和题意。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76(1)根据上述材料,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所述的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是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经济形

5、态的基本特点。解析:第(1)问,耕作方式主要从生产力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中“耕织结合、夫妻恩爱”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状况。第(3)问,经济形态的特点要结合材料从生产经营形式与性质角度分层归纳。答案:(1)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形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特点: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础巩固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农作物品种丰富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

6、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项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项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A2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1骨耜图2石犁图3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工具的不断改良,极大地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C3“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

7、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解析:A项只是对材科“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的反映,故排除;B项只是对材料“尽地力之教”“地力常新壮”的反映,故排除;材料指出农业耕种要注重土地、肥料、节气等,反映的是注重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强调自给自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

8、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出土铁器65件一整套铁农具”说明铁农具广泛应用;根据材料“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得出,这些铁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管理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A项中的“独断经营”、C项中的“必备品”、D项中的“最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B5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耕作方式时间/天面积/担田锄耕11木牛14牛耕114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

9、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答案为C项;A、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答案:C6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

10、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答案:D7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A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B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王景治理的黄河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成都”,可以判断应为都江堰。其余选项地理位置不符。答案:C8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妇起缝素。”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解析: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

11、给自足;但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要承受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其生活仍然比较艰辛,谈不上自然悠闲。答案:D9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解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不是一个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

12、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B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依据“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可知D项错误。答案:C10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自秦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起,此后历代中国封建政府均

13、实行此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非完全封闭,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故排除D项。答案:C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有何进步?有什么

14、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解析:(1)从材料一童子牵牛可知使用牛耕。(2)材料二反映的是男耕女织,封闭性。(3)考查识记综合分析的能力。答案:(1)进步:使用牛耕。意义: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气候适宜;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