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1138753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二)文(含解析)本试卷分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2、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总分48分)。1.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D. 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表明了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平民也可以有机会步入权贵阶层,故B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故

3、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的衰落,没有反映出人才的流动,故D项排除。2.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A. 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B. 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C. 确立了重文轻武基本国策D. 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竖立“科甲功名”牌坊来表扬科举入仕的士人,或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和科举神来命名学校建筑物,这是对科举制的重视,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发

4、展的措施,因此体现不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下地方不可能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轻武,故C项错误。3.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D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重

5、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4.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 商品经济

6、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 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清朝出现了手工行业雇工的反抗与罢工现象,反映了在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雇工群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斗争与反抗,冲击了传统的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抗的人群并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5.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

7、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 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 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C. 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 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中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使许多人无法生存,转向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禁绝”;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贸易的影响,故D项排除。【点睛】“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是解题的关键。6.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

8、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教育体系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队伍的管理,D错误。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

9、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想体系,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D。8.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 为明清思想家

10、所继承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9.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

11、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项

12、错误。【点睛】李贽的思想主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有反封建专制、反正统的色彩,但只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非完全否定,其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10.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答案】B【解析】【详解】“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是学者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解读夏小正;“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

13、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是学者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解释夏小正,可见不同的历史解释体现了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故选B。材料中只是就研究者的角度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断,但有争论的史料依然有价值,排除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要审慎对待,并非不可信,排除C。年代久远的史料容易失真,但不一定导致认识错误,排除D。11.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 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 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 战前动员的

14、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

15、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12.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B. 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见作者认为辛亥革命使自立自主思想深入人心,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提到中国政局动荡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将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归结于辛亥革命,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社会风俗的信息,排除C。13.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1868年19世纪70年代末茶叶年平均32800014400002000000生丝年平均80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