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成与排出1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11126008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生成与排出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尿生成与排出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尿生成与排出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尿生成与排出1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尿生成与排出1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尿生成与排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生成与排出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目 录,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三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液及其排放,1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及其影响因 素,Na+、Cl-、葡萄糖和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的来 源、作用及分泌调节,尿量正常值及各种变化指标。 2熟悉肾脏功能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渗透性利尿, 醛固酮的作用及分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尿的排放。 3运用本章所学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尿量及尿液的颜色 等性状,解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预防泌尿系统疾病,发挥 健康指导作用。,学习目标,重 点 难 点,重 点: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尿量;,难 点:肾脏在调节机体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度平衡中的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 ;尿生成的调节;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与保持;,多余的水和盐,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泌尿系统,肾2,输尿管2,膀胱1,尿道1,功能:,排泄代谢产物,组成,生成尿,输送尿,储存尿,排出尿,维持内环境稳定,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排泄概念:,人体主要排泄途径,肾; 肺; 皮肤 ; 消化器官,由肾排泄的代谢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表8-1) ,并能依据机体需要随时调整尿的成分和尿量,故肾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表8-1 人体的主要

3、排泄途径,肾的内分泌功能,肾素; 前列腺素、激肽;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OH)2-D3 ;,肾脏除具有排泄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参与调节:循环血量、血压、红细胞生成、水盐钙 磷代谢的调节。,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1、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的两肾约有两百多万个肾单位。 2、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肾单位 + 集合管 共同完成尿的生成,尿的生成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生成原尿,(图8-1),图8-1尿的生成基本

4、过程示意图,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经 时,,血浆中除 其余成分,,经肾小球的 ,,滤入 形成原尿的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大分子Pr外,肾小囊,滤过膜,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表8-2),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有:,滤过的前提-,滤过的结构基础-,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及通透性,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一定量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表8-2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比较(g/L),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血浆滤过的证据,(一)肾血浆流量滤过的前提,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125mlmin;,180L/日;,正常成人在安静时肾血

5、浆流量约为660mlmin,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19)由肾小球滤入肾小 囊腔内生成滤液(原尿)。,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8-2 肾小球滤过膜示意图,(二)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的结构基础,1.滤过膜的组成,有网孔,2.滤过膜的通透性,决定着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上带负电的糖蛋白层构成滤过的电学屏障;,滤过膜上有孔道,构成滤过的机械屏障;,血浆中的物质能否通过滤过膜,主要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所带电荷;,半径4.2nm的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几乎不能滤过 ;,故滤液中既无血细胞,也几乎无蛋白质。,巩固练习,1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每侧肾

6、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每个肾单位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D每分钟两侧肾脏血浆流量与滤过量 E每昼夜两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2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125mlmin C200mlmin D250mlmin E500mlmin,(三)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1.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使肾小球滤过的唯一动力;,2.滤过的阻力,肾小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肾小球滤过的阻力;,入球小动脉端和出球小动脉端的毛细血管内压力几乎相等,约为45mmHg。,随血流向出球小动脉端,血浆中的水分和晶体物质不断被滤出,血浆蛋白质浓度相对增加,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将逐渐升高。,故:肾小球

7、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 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特点,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 =10mmHg) 0 有滤液生成,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 =0mmHg 0无滤液生成,(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通过改变产生滤过作用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而影响。,如:,2.滤过膜的改变,(1)滤过膜的面积:,(2)滤过膜的通透性:,正常约1.5m2, 利于滤过,3.有效滤过压的改变,(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ABP在80180 mmHg之间波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Bp将保持不变。,因:肾血流量有自身调节作用。,(3)肾小囊内压变化,

8、(2)血浆胶体渗透压:,巩固练习,1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肾小囊内压 C肾动脉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有效滤过压 2.下列哪个因素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肾小囊内 E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1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及其影响因 素,Na+、Cl-、葡萄糖和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的来 源、作用及分泌调节,尿量正常值及各种变化指标。 2熟悉肾脏功能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渗透性利尿, 醛固酮的作用及分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尿的排放。 3运用本章所学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尿量及尿液的颜色 等性状,解释常见泌尿

9、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预防泌尿系统疾病,发挥 健康指导作用。,学习目标,重 点 难 点,重 点: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葡萄糖的重吸收的特点;尿量;,难 点:肾脏在调节机体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度平衡中的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 ;尿生成的调节;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与保持;,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一)重吸收部位、方式和特点,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小管液,其中的水和绝大 部分溶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转运回血液的 过

10、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图8-1)。,(表8-3),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2.重吸收方式 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方式,3.重吸收特点,(1)选择性重吸收,(2)有限性重吸收,两套Cap网,(1)肾小球Cap:压力高,利于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周围Cap:压力低,利于肾小管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重 吸 收(99%),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 =125ml/min6024= 180L/d 终尿量 =1-2L/d,表8-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特点,注:1.红色字体表示该溶质属被动重吸收;黑色字体则表示该溶质属主动重吸收 2.* 表示该处的水要在ADH的作用下才

11、能被重吸收 3.双实下划线表示对该溶质的重吸收有限度,(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1.NaCl和水的重吸收, NaCl和水约有99%被重吸收(其中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约占滤液总量的65%70%),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故水的重吸收减少1%,则终尿量将增加一倍,影响很大。, Na+以主动重吸收为主,同时带领葡萄糖、氨基酸作继发性主动转运;Cl-则随之顺其电位差和浓度差而被动重吸收;水的重吸收则是被动的渗透过程(图8-4)。,水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为调节性重吸收 ,对于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图8-4 近端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示意图,2.HCO3-的重吸收,小管液中99%的

12、HCO3-以CO2的形式重吸收;,3.K+的重吸收, K+流经肾小管各段时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其中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逆浓度差主动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 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 特点:,继发于Na+的主动重吸收(图8-4); 全部被重吸收; 重吸收具有一定的限度,尿中开始出现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值:小于等于1.61.8g/L(8.889.99mmol/L);,知识扩展,葡萄糖,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具有饱和现象 载体蛋白+葡萄糖+a+复合体,肾糖阈: 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小于等于160180m

13、g/100ml 小于等于 ( 9.010.0 mmol/L )。 肾糖阈高,表明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大。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与载体蛋白含量有关 如葡萄糖的滤过量在男性达375mg/min,女性达300mg/min时,则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的载体已全部饱和,对糖的重吸收量已无从增加,此量称为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三)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1.小管液中溶质浓度,临床上使用某些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等),以增加肾小管液中的渗透压,阻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2.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

14、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球管平衡。,球管平衡在渗透性利尿时失效。,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的代谢产物或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2.机制:以Na+-H+交换形式(图8-7);,3.特点:每泌一个H+,重吸收一个Na+和HC03- ; NaHC03是体内最重要的碱储;,4.作用: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一) H+的分泌,1.部位: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图8-7 H+、K+、NH3的分泌及其关系示意图,图8-14 H+、 K+、NH3的分泌示意图,血液,K+,Na+,HCO3-,HCO3-,Na+,K+,组织液,

15、上皮细胞,小管液,CO2,Na+,K+,HCO3-,Na+,K+,H+,H2CO3,H2O,+,CO2,H+,HCO3-,+,H2CO3,H2O,NH3,谷氨酰胺,谷氨酰胺酶,NH3,NH4+,Na泵,转运体,管腔膜,基底侧膜,电位差和浓差,转运体,随尿排出,(二)NH3的分泌,具有脂溶性;,与H+分泌相互促进(图8-7),3.作用:间接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2.特点:,1.部位:主要由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三)K+的分泌,1.部位:主要由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分泌,(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图8-7),2.机制:以Na+-K+交换形式进行,,4.K+的排泄特点:,与H+-Na+交换二者间存在竞争性抑制,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受醛固酮调节,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低血钾症的 发生。,3.作用:保Na+排K+,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巩固练习,1正常情况下,原尿中哪一种物质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 ANa+ BH20 CH+ D葡萄糖 E尿酸 2.对于水的重吸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总重吸收率约为99 B重吸收减少1,尿量将增加l C近球小管对水的吸收与体内是否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