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29235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下作业(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特征,正确。观点均错误,排除。2(2018东城区期末)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下图)。这主要说明()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泉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

2、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解析:选D。题干中“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结合对“途”字的认识,可知强调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等,D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软实力,A不选;B说法错误;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C错误。3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澳门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 BC D解析:选B。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形式多样,符合题意;错

3、误,没有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不能决定文化性质,错误。4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A多样化的特点 B实用性的特点C时代性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解析:选D。“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透过酒文化,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5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各民族

4、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之魂A BC D解析:选B。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等,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错误;正确。6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从材料可知()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汉族衣冠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各族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A BC D解析:选A。中国服饰

5、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入选;汉族服饰各朝代形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诞生了中山装、唐装、旗袍,说明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入选,故选A。7红瓷又称釉里红,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红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解析:选B。红瓷“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表

6、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符合题意。8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A BC D解析:选C。古典诗词意境高远,但并非难以逾越,说法错误;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正读、逆读韵味不同,细细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可以体会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符合题意;中“文

7、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的说法错误。9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A BC D解析:选A。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说法明显错误。10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8、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 BC D解析:选D。“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当选;说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符合题意;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错误。11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

9、()来自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相互吸收,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A BC D解析:选A。这些民族文化是西部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正确。中华文化不只是西部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认为这些民族文化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符合题意。12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

10、确的有()“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A BC D解析:选A。运用“五色”墨使水墨画画面产生阴阳明暗、凹凸远近等视觉效果的变化,这是坚持辩证思维的体现,故符合题意。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墨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说法错误。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并不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11、,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13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徽泾县的宣纸颇负盛名,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材料二宣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历时两年多、100多道工序。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种再加工技术形成更多花色品种的加工宣纸,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百余种。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

12、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泾县宣纸的文化价值。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根据关键信息“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可以得出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第(2)问,可以从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宣纸制作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宣纸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组织答案。答案:(1)“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文化财

13、富。宣纸制作工艺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因此对传承中华文明,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重大意义。14胡同、特色小吃以及京剧等,都是“老北京”文化的标志。然而,这些文化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文化。胡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蒙古族建立元朝政权后,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冲击碰撞,形成了新型中华文化老北京小吃深受满族、回族饮食影响,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等,都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历史上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东迁中国,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入北京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听戏,吸引了四大徽班进京,他们与湖

14、北的汉调艺人合作,融入昆曲、秦腔等剧种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2)上述老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华文化有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可知,老北京文化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然后依据教材知识说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即可。第(2)问,根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可。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老北京文化是在实践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中华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立足实践,包容互鉴,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