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28755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专题考试大纲: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

2、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

3、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考点一从改革的特

5、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例题】(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

6、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

7、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题技巧】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

8、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

9、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

10、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体现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考点二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例题】(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

11、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

12、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题技巧】1评价改革的标准(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改革是否达到了预

13、期目标。(2)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

14、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

15、败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