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2863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题组层级快练9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组层级快练(九)(2017莆田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年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我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特点()A西部缺粮,东部余粮B南方缺粮,北方余粮C山地丘陵多缺粮 D平原地区多余粮2我国西北多余粮区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比重大 B水热组合好C人口密度小 D生产能力低3东南沿海在水稻成熟期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寒潮台风干旱沙尘暴A BC D答案1.D2.C3.B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我国西北和东北是余粮区,西南和东南是缺粮区,平原多余粮区,D项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但降水少,水热组合不好;余粮多的原因是人少地多,人口密度小,C项正确。第3题,东南

2、沿海水稻成熟期为秋季,多洪涝、台风或干旱灾害,B正确;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小;降水丰富,湿润地区不受沙尘暴的影响。(2017烟台一模)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沟)亩(垄)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图a),下田弃畎(图b)”两种方式。据此完成46题。4“上田弃亩”最主要的目的是()A增加土层深度 B为农作物提供更多养分C增加耕地面积 D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5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A土层较薄 B光照充足C降水多 D温度高6“畎亩法”不能用于季风水田农业,因为()A水稻生产需要

3、大量劳动力B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C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D水稻生长需要强烈光照答案4.D5.C6.C解析第4题,图中可以看出,“上田弃亩”主要是把庄稼种在沟内,而不是种在高出的垄上,结合我国北方地区旱田缺水严重,沟内地势低洼,可以保持水分,从而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第5题,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符合b图,主要是减轻涝灾,因此主要原因是降水多。第6题,“畎亩法”使土地垄沟相间,土地不平整,不利于水田的管理,因此不适合季风水田农业。“畎亩法”不影响劳动力,不改变气候和光照。(2017河南九校联考)读“我国江苏省某县级市农业多种经营及农作物面积与2015年每亩年纯收入统计图”,完成

4、7、8题。7该县级市稻麦种植优势区位是()A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气候干旱,光照资源丰富C生长期长,稻米品质好D地形崎岖,土地类型多样8该县城城郊地区稻麦面积不断减少,蔬菜、花木、葡萄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及适宜推广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A劳动力季风水田农业 B政策乳畜业C市场混合农业 D交通商品谷物农业答案7.A8.C解析第7题,江苏省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是该地稻麦种植的优势;位于东部人口密集区,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也是优势,A项正确。降水较多,热量充足,B项错误;水热配合好,稻麦生长快,生长周期短,C项错误;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D项错误

5、。故选A项。第8题,由于花卉、蔬菜、葡萄等利润高,稻麦利润低,所以当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应该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多种经营的混合农业。(2017广西模拟)“第六产业”是指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同时将第一、二、三产业相加正好等于六,故名“第六产业”。在成都温江区万春一个叫“土豆传奇”的基地,每亩每年的综合产值近10万元。他们在农业发展中坚持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形成了集紫色马铃薯种植、副食品加工、游客体验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据此完成9、10题。9发展“第六产业”能显著()扩大农产品出口

6、 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提升产品附加值A BC D10“土豆传奇”的成功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B促进农业向多元化发展C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D发展集约型的生态农业答案9.D10.B解析第9题,结合“第六产业”的概念,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因此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但对于农产品的出口和机械化水平则没有显著的影响。第10题,“土豆传奇”形成了集紫色马铃薯种植、副食品加工、游客体验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因此主要体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2017天一联考)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

7、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分布图。据此完成1113题。11黑龙江省土地利用()A中部地区集约程度最高B东部地区基本集约C比较集约的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D高度集约的地区经济效益高12图中甲地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一般的主要原因有()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处山区,以林业为主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交通落后,距市场远A BC D13提高图中乙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合理措施是()A增加农药、化肥的适用B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C实行土地流转,提高机械化水平D建造大棚,改变气候条件答案11.D1

8、2.A13.C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是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因此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了单产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第1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甲地区相对位置可以看出,甲区域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且位于山区,因此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一般。第13题,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容易造成环境问题,降低农产品品质,不可取;毁林开荒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大棚无法改变气候条件。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地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生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性,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读下图回答

9、14、15题。14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A土地 B市场C技术 D劳动力15阳台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对农业生产带来冲击较小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A BC D答案14.C15.A解析第14题,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因空间面积小,更加注重技术,C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材料,阳台农业更趋无土性,A项错误。主要是观赏或自给性,B项错误。第15题,阳台农业的发展,因面积小,自给性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较小,对。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错。能够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对。与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关系不大,错

10、。2016年4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四川芦山县康源农业生态园,了解到企业名“康源”寓意“大众健康源泉”。总理说,这个“康”是健康,也是小康:让吃的人健康,种的人小康。回答16、17题。16下图是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其中与四川芦山县的传统农业地域类型最相似的是()A甲 B乙C丙 D丁17康源农业生态园发展的是生态农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B生态农业用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来增加农业产出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解决传统农业所产生的全部生态问题D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主要关注环境保护答案16.B17.A解析第16题,四川芦山县属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传统农业

11、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读图可知,甲为放牧业,乙为季风水田农业,丙为商品谷物农业,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第17题,生态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来增加农业产出,属于集约农业;生态农业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结合起来,发展水田种植与林、牧、渔业结合起来,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不能解决传统农业生产的所有问题。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