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宪法的关系1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1013805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宪法的关系1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宪法的关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宪法的关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量 2 0 1 3 年1 浅析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宪法的关系 口钟韵文 (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上海 2 0 0 0 0 0 ) 摘 要: 改革开放 3 O 年以来, 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我们的公民意识却相对落后, 对公民意识的提高, 是党高度重视的一项任务, 同时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推行所必须的条件。而且公民意识的提高, 对于中国的宪政道路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宪政 民主 平等 一 、公 民意识 的概 念 2 0 1 0 年2月 1 日 解放日报 郑乐平指出: 所谓公民意识, 是指公民 对 自己的身份一 公民的认识。公民的身份处理的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

2、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清晰的公民意识, 即对 自己的身份、 权利和义务, 以及应尽的社会责任的一种 自 觉, 并在政治 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 公民意识所包含的几个要素, 一是对于自己的 身份, 也就是一个公民的身份的认识: 而是对于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 三是对于 自己责任的认识。笔者认为最为基础的是公民身份的认识, 基于身份才能产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但对于” 公民” 这一身 份的界定又要最终归结的到宪法来, 而且宪法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作出了规定。因此, 公民意识和宪法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认

3、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能在适合其生长的土壤里发 育成长。 在封建社会, 公民意识在政治文化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占主导地 位的政治意识是讲求忠顺、 忘我、 奉献的臣民意识。这是中国几千年封 建专制的产物, 也正因为如此, 到现在还很多公民有这种臣民意识。到 了近代, 方民主政治思潮输入中国, 促进了人们政治观念的更新, 有 识之士开始批判封建专制, 开始宣言民主、 自由、 平等的思想。在实践 上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等运动, 1 9 1 2 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 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标志着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取代了传统的

4、臣民 意识。但好景不长, 洪宪复辟又宣告了民主共和的破灭, 究其原因, 近 代以来, 关于公民观念的实践仅仅限于社会的某些阶层, 普通民众还在 受着数千年传统政治文化及伦理道德的惯性束缚。于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高呼” 民主” 与” 科学” , 批判传统文化与封建伦理, 以更新全社会的 观念, 使民主运动真正成为” 国民的运动” 。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公民权利和义务作了详尽的规定, 但是仍出现了 文化大革命这, 体现着盲 目的个人崇拜、 家长制、 等级制以及 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极度丧失。这说明国体性质和政体形式虽然发生了 重大变化, 但还没有从传统的政治文化的

5、束缚中解脱出来: 公民意识虽 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但是还没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臣民意识。正 如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后仍疾呼: ” 此后最要紧的在于改革国民性, 否则, 无论是专制, 是共和, 是什么什么, 招牌随换, 货色照旧, 全不行 的” 。 新时期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 3 0多年以来, 中国人民的观念也在 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提高公民意 识带来了物质基础, 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小农 经济和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 自由经济, 也是法治经济和道 德经济, 它所追求的价值是独立、 自由、 平等、 竞争和效率, 这正是公民 意识所需要的。

6、但是, 中国当前的公民意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 是公民意识还是一个” 义务本位” 的公民意识, 而不是” 权利本位的公民 意识。中国公民懂得去承担一个公民的责任,但是还是不懂如何合理 合法的要求国家乃至政府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或者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 公民意识与宪法之间的联系 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 近代 以来西方国家宪法是建立在摧毁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我国宪法是在 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后制定的。由此, 宪法往往 由某一合法的政权而产生, 而且必须确定民主、 自由等价值, 而这些对 于公民意识的合法性确认 以 及发展有重要意义。 公民意识

7、强调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这些在宪法中都有相 应的规定。宪法的规定, 为公民意识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方向, 反过来, 1 0 0 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宪法的实施。总的来说, 公民意识和宪法是 相辅相成的。 宪法通过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来提高公民的公民意识, 如确认公 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定人民在国家的主体地位, 确定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通过这些规定, 在人民的脑海树立平等、自由、 民主的观念 。宪政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民主,而民主所强调的是公民 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而当前我过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参 与度明显不够, 或者没有得到提倡, 而间接导致了我国公民公民意识的 缺

8、失。 传统的封建观念强调公而忘私, 这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直到 2 0 0 4年的宪法修正案才对 宪法 第 1 3 条关于财产权的内容作了 修改, 规定: ” 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 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 ”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 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和征用并给予补偿。 ” 同时, 2 0 0 7 年 颁布生效的 物权法 第 3 条第3 款规定: ”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保障一切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 第 4条规定” 国家、 集 体、 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这些规定,

9、 使得公 民私权意识的产生有了合法依据, 同时, 也对提高公民的公民意识有重 要 意义。 四、 如何提高公 民意识 虽然我 国公 民的公民意识 已经有 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 国公民意 识的现状仍同经济、 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识不 到自身所拥有的权利, 仍存在 自卑、 渺小、 依赖、 崇拜、 逆来顺受的臣民 心理, 这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传统分不开, 也和建国后甚至当前仍 存在的官僚作风、 权利集中以及特权现象分不开。 公民意识的强弱,反映了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 自 我觉醒和觉悟的 程度。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公民意识的普及和增强需要进 行有关公民个体修养和素质的教育,

10、 使公民真正成为护宪守法、 有社会 责任感的追求自由、 平等的独立个体。首先, 应培养公民的宪法精神, 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通过对宪法和法律的学习认识到宪法赋予自身 的权利以及 自己应当承担的公民责任,引导公民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 围内活动的 自 主精神, 并利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其次, 引导公 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 培养 公 民的公德意识 。 近年来, 农民工维权、 工人维权和市民维权等事件时有发生, 在网 络上对于丑恶事件的披露也时有发生, 如” 正龙拍虎” 、 ” 瓮安事件” 等, 公 民开始懂得通过 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公民意识的

11、普遍形成 必须建立在每个公民个体的具体实践上,只有经过具体的实践环节并 得到肯定和反馈, 人民才能确切认识到自身的公民身份, 法律规定的权 利才能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意识。同时, 这也需要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 环境, 提供培养公民意识的根本条件。公正即公平、 正义, 公正的社会 环境应该是政治清明、 法律公正权威的。 所以, 在肯定公民权利的前提 下, 做到以人为本, 强调民有、 民治、 民享, 兼顾效率与社会公平; 领导干 部应该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规范权利运作过程。 我们应当从公民的思想认知和客观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切实增强公 民意识, 以此实现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之问的良性互动, 为我国的政治 发展和政治现代化提供价值保障。只有真正切实提高了公民的公民意 识, 我们的宪法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取得发展, 而 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发展。 注释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 2 0 1 0 年第 4 期 作者简介: 钟韵文( 1 9 8 9 年2月 ) , 男,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 2 O l 0 级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