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01167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9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特征 【核心知识通关】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生物种群,空间结构,群落演替,(2)物种组成: 意义:区别_的重要特征。 衡量指标:_。 a.丰富度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 b.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_。,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实例与下列曲线的对应关系(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B图_。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植物分层:_。 动物分层:_。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 _的不同

2、、_的不同,以及人与 动物的影响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阳光,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特别提醒】 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思维拓展】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不均匀分布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

3、: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高考模拟精练】 1.(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

4、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方法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判断种内

5、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为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2)判断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判断捕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2.(2016南昌模拟)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

6、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 (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 (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延伸探究】 (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说明理由。 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

7、? 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3.(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

8、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加固训练】 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

9、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题指南】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解析】选C。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

10、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选B。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

11、成池塘的生物群落。,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核心知识通关】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 _的过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地衣阶段,灌木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及差异:,被植物覆盖,土壤条件,漫长,人类活动,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_。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_。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_。,一定的方向性,增加,增加,【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

12、”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思维拓展】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深化探究】 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

13、(1)图示演替过程中正确排序是_。 (2)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_,原因是_。 (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_ _;食物网的变化趋势是_。,丁甲丙乙,不属于,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复杂化,【典题技法归纳】 (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较

14、。 (2)关键知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较和联系。,【解析】选D。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母题变式】 (1)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重要特征的区别是_ _。 (2)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都有垂直分层的 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 (3)灌木阶段与草本阶段的群落相比,生物种类_, 营养结构_,抵抗力稳定性_。,

15、物种,组成不同,光照强度,多,复杂,强,【高考模拟精练】 1.(2013福建高考)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延伸探究】 (1)上述实例中森林“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