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09352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 全程测评卷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评卷(二)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7河南豫北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2、。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

3、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

4、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

5、的盲人。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答案C解析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

6、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答案D解析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

7、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C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答案D解析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2017贵州遵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46题。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

8、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

9、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材料二施舟人领衔译五经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朱静远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

10、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多次呼吁翻译五经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

11、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

12、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相关链接施舟人(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

13、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B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C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D“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答案C解析A项,五经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

14、播,是因为“缺乏现代译本”;B项,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的相似之处是产生的年代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形式;D项,不是暗喻的手法,应该是明喻。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五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政治体系形成和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B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五经的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C材料一简要说明“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D材料二除了叙述选择翻译五

15、经的原因和意义以外,还具体叙述了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的困难。E材料一属于消息(新闻),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说明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答案BC解析A项,五经应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D项,材料二还具体叙述了怎样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而不是工作的困难。E项,材料一主体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6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5分)答:_ _答案不合适。因为:依靠政府的力量“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来推广五经,是“权势推广”。一部经典在世界上的传播,关键不在于这部作品“产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