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09268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01 语用+论述类+诗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组合练01语用+论述类+诗歌(时间:45分钟赋分:40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上进行全方位调整。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

2、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B.C.D.答案 C解析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导学号82064056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火车票既是乘车的凭证,也是传播的媒介,它

3、在保证基本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适当开展一些广告业务,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主经营行为。B.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而且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获得生机与活力。C.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天文物理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它的质量约为冥王星的4 500倍、地球质量的10倍。D.在非智能手机时代,一度涌现出耳熟能详的很多国内品牌,如熊猫、波导、夏新等;不过在智能手机时代,一个个曾经辉煌的老品牌纷纷倒下消失。答案 C解析 A项,偷换主语,不合逻辑。“它”是指火车票,而开展广告业务只能是人或单位机构。B项,关

4、联词搭配不当,可将“而且”改为“所以”。D项,语序不当,“很多”移至“耳熟能详”前。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答案 A解析 A项“舍下”谦称自己家的客气话。“候教”,敬候指教。请柬上常用的套语。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该大学的生物学家在长年的野外科研活动中发现,蚂蚁常常会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同伴,不过,他们也发

5、现,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与蚁群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最热心的救援者通常是那些生活在松软的沙土中、习惯单独外出觅食的蚂蚁。由于,所以遇到其他蚂蚁受困,更乐于相助。与之相反,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安全、天敌较少的蚂蚁,比如以坚硬紧实土壤为栖息地的蚂蚁,因为自身不容易陷入险境,所以。但它们的冷漠也仅限于袖手旁观而已,并不会对家门口受困的外来蚂蚁进行攻击。参考答案 不同的蚁群对救援的态度各不相同;它们自身的遇险概率较高;对待救援态度冷漠。解析 第一空后文的“这种态度的差异”表明处应填内容为“态度的差异”,根据语境,前后文又都是谈“救援”,故处应填“救援态度各不相同”方面的内容;处内容与后文“与之相反,那些生

6、活环境相对安全、天敌较少的蚂蚁”形成对照,故应填“不安全、遇敌多”方面的内容;处可由后文“它们的冷漠”推知。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语言和行为描写只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二。参考答案 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也未必就能把握人物思想。解析 从示例看,此处的推断要具有一定的文

7、学知识,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多样,语言和行动只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也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也不一定就能把握人物的思想。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古代中国

8、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

9、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这种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象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所以,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

10、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而且宋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由实际的策略转为想象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象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史上,过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天下、中国与四

11、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改动)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也已经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自然也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

12、断变动。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答案 C解析 A项,原文是“也许更早”建构了一个“天下”;B项,原文是“大约”在春秋时期;D项,原文是“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首先从“华裔”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念,谈到“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B.第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其在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C.第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

13、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D.第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的重大意义。答案 B解析 先论述“原因”,再表述“表现”。8.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文明确实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国人固执地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他民族。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

14、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答案 D解析 D项,原文“这一转变”指的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夷夏之别”的认识的转变。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醉落魄王千秋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注烂斑:即斑斓。玉:喻月色。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快,导致天过早地亮了,

15、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答案 BC解析 B项,“词人一夜辗转难眠”错。C项,清晨窗外的景象,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切。10.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6分)参考答案 这首词抓住清晨时个人对外界物象的一些感受来细致刻画,用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在卧室中的所见所闻:惊鸥、鸡啼、松绿、风声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歌楼、歌女、遗珠、红靴、月色都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解析 从词的内容看,上片写了词人睡醒时看到的景象,应为实写,下片是想象昨夜歌楼宴归的景象,是虚写。据此分析即可。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