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100832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22王玉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姓 名:王玉晶 身份证号:52020219811112552x 所在省市: 贵州省六盘水市 所在单位: 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 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单位: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 姓名:王玉晶摘要:求助者刘某是一名初三男生,因父母离异导致其情绪低落,睡不好觉,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基本好。关键词:初中生 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心理问题一、一般资料刘某,男,15岁,初三学生,身体健康,五官端正。独生子,

2、父母文化程度高,父亲是私营业主,母亲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刘某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班干部,喜欢读书写文章,无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一个月来情绪非常低落,反复想父母离婚的问题,怨恨父母。个人陈述:从小到大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并且担任班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一直以为父母很恩爱,很少看到父母吵架。一个月前,父母突然表示要离婚,让自己选择跟谁,他为此难以接受,不愿看到父母,认为他们不真正爱自己,否则怎么不顾及他的感受,于是扬言谁也不跟,自己过,让他们都搬出去,怨恨父母。后来,父母尽管不

3、再当面提离婚的事,但父亲仍然搬出去住了。于是心情郁闷,又没有可以分忧的亲密朋友,在家里拒绝和母亲说话,但又倍感自责后悔,日渐消瘦,经常想如果别人知道了他父母要离婚的事,会不会看不起他,头疼失眠,上课经常想这件事,成绩下降。父亲知道后,打了他一顿。他因为从小没有挨过打,对父亲更是怨恨不已。坚持不上学,看着父母焦急,他很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可是情绪更加低落,心中及其难受,于是前来咨询。三、母亲陈述:孩子从小没受过委屈,聪明活泼,学习成绩好,老师同学都相处不错,自尊心强,爱面子。父母当初是媒妁之言,婚后发现性格不和,但为了孩子和面子,勉强维持,以前曾经相约在孩子面前不吵架,这些年都很痛苦,貌合神离,最

4、近老公初恋的前夫病故,老公旧情复燃,决定重新寻找幸福婚姻,提出离婚。她欣然应允,就是孩子问题棘手,决定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没有想到孩子不能接受,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和孩子沟通不成,万分焦急无奈之际,与孩子协商来咨询。四、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神情郁闷,情绪低落,在谈到父母问题时,忧虑重重,满心怨恨。五、评估与诊断过程1. 评估:(1)求助者因父母离异,因不能理解父母离异的事件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从而影响了学习;(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以上,两个月内仍不能自行化解;(3)始终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但学习效率下降;(4)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是父母离异事件,没有泛化

5、。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问题。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1)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评分标准,求助者的病程不到三个月,记1分,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为中度,记2分,社会功能轻度受损,记1分,总分不大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不够成立。(2)冲突是由父母离异引起的,是常形冲突,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而本案例反应强度并不强烈

6、,严重心理问题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本案例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内,对学习没有产生较深的影响,其情绪只限于父母离异,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反复想父母离婚的事情,有怨恨情绪;2、不愿上学,害怕同学知道后歧视自己;3、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悲观。心理问题原因分析:1、生物因素:15岁,男 ,青春期2、社会因素:父母感情破裂 没有分忧的知心朋友,缺少社会支持。3、心理因素:求助者自幼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个性追求完美,一直有认为父母婚姻美满才是爱自己,父母离婚会被别人歧视等等的不合理的认知。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初步

7、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A、帮助求助者降低情绪反应,改善睡眠;B、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和父母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学会容忍生活中的不完美,修正一些绝对化的要求和过分概括等不合理的认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

8、的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这种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2、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BC的过程。()领悟阶段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

9、,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修通阶段这一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它常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在辩论过程中,咨询师可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合理情绪疗法的使用注意事项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一样,合理情绪疗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因此,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合理情绪疗法认为这些人虽有可能解决情绪困扰,减少他们自我困扰的倾向性,但不会达到

10、不在有不合理的信念的程度。其次、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有效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在咨询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努力的,或过分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可能难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绪疗法对于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最后,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与咨询师本身有关。因为他们也可能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信念,有时候会阻碍咨询取得成功。因此,咨询师也要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父母离婚事件,导致了其

11、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比如:(1)求助者存在:“他们为了我不应该离婚”,“我的父母应该完美无缺”“我的家庭应该是完美的幸福的”等一些“绝对化要求”;(2)求助者存在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如:“父母离婚就是不爱我了”“如果离婚他们以前的恩爱是假的”“如果离婚他们就是虚伪的”;(3)求助者存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理念如:“觉得父母离婚就天塌下来了,会从此被同学看不起”,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2、双方

12、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

13、心理问题;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次数4次 咨询费用:100元/次七、咨询过程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A、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B、心理帮干预段;C、结束与巩固阶段。2、具体咨询过程:第一次

14、咨询:时间:2011年4月10日目的:A、了解基本情况;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确定主要问题;D、探询改变意愿;E、进行咨询分析。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过程:A、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B、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C、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D、确定咨询目标E、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F、请求助者根据下列表格的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表示出来:诱发事件A:父母决定离婚不合理信念B:我家庭本来很完美,他们不应该离婚,他们不爱我了,他们很虚伪不良情绪C:心烦、失望、郁闷、悲观、怨

15、恨合理信念B:父母不相爱,可以离婚,因为某种原因不离婚,那才是虚伪。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G、布置咨询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告诉求助者,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的问题思考、检查越认真、全面,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好。 第二次咨询:时间:2011年4月17日目的:A、加深咨询关系B、继续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C、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过程: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并没有完全列出;同时,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仍比较强烈,一提起父母离婚是事情还是怨恨、失望,咨询师表示理解与接纳; B、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平时家庭生活琐事,回忆父母曾经有过的冲突,重新认识父母关系的实质,打破他认为父母关系一直很完美的不正确认识,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