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007298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A错误。答案:A2(2013全国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

2、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A正确;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为x,则,x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种群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上,而不是种群密度,C错误;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D正确。答案:C3(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

3、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

4、错误。答案:D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

5、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错误。答案:D5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据图分析,图甲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图乙呈“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丙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图甲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图乙是捕食关系图,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图丙中初期种内互

6、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种内斗争会加剧。答案:B6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11 2104.828205.431 2103.741 000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解析: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

7、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答案:A7(2017青岛一模)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

8、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即后一阶段优势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答案:D8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

9、量解析: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故A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即种群密度低时,Nt1Nt,种群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数量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故B正确;乙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故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0,故D错误。答

10、案:D9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不仅仅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D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解析:该鱼塘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人工鱼塘内水不流动,鲢鱼不能繁殖,故而该池塘内鲢鱼的密度不会自然增长,B错误;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

11、定的能量和有机饲料的能量,C正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主要生活在池塘不同水层,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正确。答案:B10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解析: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答案:D111980年

12、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 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1980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1980年到1982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为20D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解析: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种间竞争关系一直都存在,

13、只是在1982年以后更加剧烈,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针对某一种群数量而言的,不是物种的数量,C错误,火山灰内有营养,是早期植物获取能量的来源,D正确。答案:D12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解析: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和d之间的

14、竞争关系不会消失。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7衡阳冲刺)某海岛上生活一种黑尾鸥的海鸟,在上世纪末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导致黑尾鸥的数量下降到95只。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将该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设立自然保护区后黑尾鸥14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时间(年)2468101214数量(只)101116140182218230231回答下列问题:(1)14年间,黑尾鸥在_(填法如24、461214)期间增长率最大。14年后,黑尾鸥的数量还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原因是_。(2)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黑尾鸥这一措施外,有人认为还可以采取迁地保护,你认为可行吗?_,你的理由是_。(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_(填“应该”或“不应该”)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理由是_。解析:(1)24年间增加15只,46年间增加24只,68年间增加42只,810年间增加36只,1012年间增加12只,1214年间增加1只,由此可推得黑尾鸥在68年期间增长率最大。由表中数据可知1214年间只增加1只,即种群的增长率接近0,因此14年后,黑尾鸥的数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2)该海岛的自然环境适宜黑尾鸥的生存,为避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