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999631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内容大纲,论儿童教育,4,论教育作用,2,1,生平和教育活动,3,论道德教育,Part one,第一部分,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职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军事家 主要成就:发展陆九渊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的宁王 朱宸濠之乱。两年后,又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新建伯”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 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 武装。两广役后,王守仁肺病加疾,上书乞归 1529年元旦9日(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内容大纲,论儿童教育,4,论教育作用,2,1,生平和教育活动,3,论道德教育,论教育作用,心即理 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 良知即天理 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 人人都拥有良知,不分圣愚,所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 良知不会泯灭,也不会消失 良知在与外物的接触中,会受物欲引诱,会受昏蔽 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来除去物欲对良知的昏蔽作用,内容大纲,论儿童教育,4,论教育作用,2,1,生平和教育活动,3,论道德教育,Part one,第三部分,论道德教育的四个主张,第,点,PART ONE,静处体

3、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所谓的“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摒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思、“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也并没有根本区别,第,点,PART ONE,事上磨练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因此,他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即是结合具体事物,“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这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

4、第,点,PART ONE,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所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地吸取的,第,点,PART ONE,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使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要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 体现了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对道德教育的评价,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

5、的,内容大纲,论儿童教育,4,论教育作用,2,1,生平和教育活动,3,论道德教育,Part one,第四部分,论儿童教育,一、揭露和批判传统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王守仁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教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 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 善德来培养。对待儿童用鞭打,用绳缚,就想对付囚犯一样。认为 这种儿童教育的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 命弱点。这种揭露和批判,真可谓是入木三分,切中时弊。,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 开

6、始萌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 因此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 “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地长进,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 样,日张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三、儿童的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诗歌”,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 而且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 “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通 过“周旋揖让”、等礼仪动作,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总之,在王守仁看来,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和“读书”教育, 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 鄙

7、吝,化除其粗顽,让他们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 其故,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 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 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的特 点,在这个程度上进行教学 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不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而 乐于接受教育,对儿童教育思想的评价,消极影响: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 伦理道德 积极影响: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 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 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诸方面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 主义倾向。 早在15、16世纪提出来这一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通过视频来更好地认识王守仁,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