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993133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00719刘宝强-古代文学3教学大纲修订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盘水师范学院 古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0501012111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Ancient literature 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讲授学时:72,实验(实践)学时:0。 学分:4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必考课,是为了提高和检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水平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全面系统讲授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史和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作品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

2、力。通过对本课程的作品、文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有关作品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古代文学常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古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毕业后能胜任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学,并能自主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五、课程基本要求古代文学要求学生了解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历史,掌握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的主要内容,理解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的关系以及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求学生全面把握隋唐五代宋金元文学的伟大成就与基本发展规律。对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有科学的判断与评价,学生能初步运用正确的方法论独立

3、分析与鉴赏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重要作家与文学作品,了解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活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共40学时)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共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唐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漫游、入幕、贬谪等现象与唐文学发展的关系以及释道二家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1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1.2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2.1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2.2幕府生活与文学 2.3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2.4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 3.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3.2佛教

4、对文学的影响 3.3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4.1唐代文学的繁荣 4.2唐诗的发展轨迹 4.3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4.4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4.5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2.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1.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2.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共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隋朝文学与初唐文学的整体风貌,重点掌握陈子昂与风骨,张若虚、刘希夷与唐诗兴象的关系。(二)教学内容 1.1统一国家的建立 1.2南北文学的合流 2

5、.1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2.2王绩与“四杰” 2.3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3.1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3.2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 3.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4.1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 4.2“张刘”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在狱咏蝉 度大庾岭 登幽州台歌 阅读篇目: 野望 长安古意 从军行 春江花月夜 独不见 感遇“兰若生春夏”、“丁亥岁云暮”(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陈子昂与“风骨” 难点:1.“张刘”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的诗人群

6、体,重点掌握“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以及王昌龄、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的诗人诗作。(二)教学内容 1.1王维与孟浩然 1.2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1.3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作的意义 1.4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2.1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 3.1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 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过故人庄 山居秋暝 观猎 送元二使安西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燕歌行走马川行 白雪歌 阅读篇目:老将行 终南山 使至塞上 鸟鸣涧 鹿柴 竹里馆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春晓 鹳鹊楼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从军行 从军行“烽火城西

7、百尺 楼”、“青海长云暗雪山”长信秋词 闺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王昌龄、崔颢与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2.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难点:1.王维禅境与其诗作的关系 2.高适与岑参诗作的区别 第三章 李白(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地位与影响,重点掌握李白乐府歌行以及绝句的艺术特色。(二)教学内容 1.1李白的生平 1.2李白的思想与人格 2.1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2.2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2.3李白歌行的价值 3.1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3.2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3.3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4.1李

8、白诗作的主观色彩 4.2李白诗作的想象特色 4.3李白诗作的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5.1李白的地位 5.2李白的影响 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蜀道难 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峨眉山月歌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阅读篇目: 远别离 乌栖曲 长干行“妾发初覆额”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丁督护歌 静夜思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望天门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渡荆门送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2.李白的绝句 难点: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 杜甫(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

9、平、思想与人格,杜甫的地位与影响,重点掌握杜甫律诗的艺术风格。(二)教学内容 1.1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1.2元结和箧中集作家 1.3杜甫坎坷的一生 1.4杜甫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1.5杜诗的诗史性质 1.6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2.1杜甫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2.2杜甫以律诗写组诗 2.3杜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3.1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3.2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3.3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4.1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4.2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 望岳兵车行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三首 石壕吏新婚别闻官

10、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阅读篇目: 丽人行 月夜 哀江头 北征 新安吏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师塔前江水东”、“黄四娘家花满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帝城最高楼 秋兴八首 登岳阳楼(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杜甫的律诗 难点:1.杜诗的艺术个性 第五章 大历诗风(共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历时期诗歌的意象类型,重点掌握韦应物、刘长卿、顾况与李益四位诗人的部分诗作。(二)教学内容 1.1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1.2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2.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2.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3.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3.2

11、李益的边塞诗 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 滁州西涧 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篇目: 过山农家 春夜闻笛(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韦应物、刘长卿、顾况与李益四位诗人及其诗作 难点:1.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重点掌握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的部分诗作。(二)教学内容1.1“韩孟诗派”的形成 1.2“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1.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2.1韩愈、孟郊、李贺、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异之美 2.2诗歌的散文

12、化倾向 3.1“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3.2刘禹锡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3.3冷峭简淡的柳宗元诗讲授篇目(为要求背诵篇目): 山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西塞山怀古 登柳州城楼 阅读篇目: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听颖师弹琴 柳州罗池庙诗 游子吟 秋怀“秋月 颜色冰” 游终南山 李凭箜篌引 雁门太守行 梦天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 钩”、“寻章摘句老雕虫” 金铜仙人辞汉歌 老夫採玉歌 致酒行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江雪 渔翁 竹枝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刘柳”的诗歌风貌难点:1.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创新 2.韩愈等人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第七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