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99100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基础知识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掌握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充分理解有关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充分综合利用;城市规划自身主体工作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和布局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完整,全面理解的知识与内容。与上述城市规划主体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规划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了解:应具备的一

2、般知识。一、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 了解城市形成的动因1、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2、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3、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4、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商业和手工业从衣牧业中分离出来,于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了城市。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3、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二) 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1、 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累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2、 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3、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与互相竞争4、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

4、化成熟期)(1)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二、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一) 熟悉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城市物质构成(1) 城市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如公共绿地、公立医院和学院)和基础设

5、施,通常是公共投资与开发范畴。非公共领域是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办公、商业、工业和居住等各种楼宇),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相互关系: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既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应保持协调。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在可达性与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道路交通网络有关,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称为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二) 了解城市的社会基本特征1、 城市社会构成: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聚集方式和空间分布多样化。2、 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

6、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人口老龄化: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闲暇时间为33.9%)。(三) 了解城市的产业构成1、 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分类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分类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分类称为第三产业。2、 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工业结构 管理控制功能 中心城市 从属城市制造业)(对应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

7、会)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下降。在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各个城市的产业构成也在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现象。三、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1、 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生产活动向城市的集中转型、强化和分散,以及城市景观实体等向农村推进,也包括了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在城市体系中扩散并进入农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

8、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实质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和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城市化两层含义:城市数量或规划扩大,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例上升;城市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2、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3、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分析城市化进程从三个方面:农业人口;工农业生产力,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1) 初期阶段:70%,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稳定在10%以下,城市人口90%趋于饱和。后期城市化不再主要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而是城镇内部的职业构成由二产转为三产。4、 熟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9、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为初始动力(提供商品粮、劳动力、资金原始积累,市场与原材料)、工业为根本动力(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聚)、三产为后续动力(生产服务与消费服务)。(2)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型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制造业需求结构随需求收入而改变,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由一二三产,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城镇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301000,3050%10003000,50%70%30007000;70%70005、

10、 熟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现代化标志的外在内在形态上看:现代化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现代化的组织结构,科研、文化艺术结构,现代化的工厂、设备,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商店、党校、宾馆、饭店都源于城市,并且都聚集在城市。它们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得到发展和强化,并向农村传播和扩散。从现代化社会每一项指标标的内在本质来看,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迥异,人际关系现代化只能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四、 城市与区域发展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中心城市是指

11、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各级中心城市分布的疏密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大城市周围地区和分布较密集地区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包括沈阳、大连在内的辽中南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开发某一地区的资源或发展某一落后地区,均有必要建设和发展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促进是主导的。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社会经济联系是指物、人、信息等系统。不能将经济区与行政区一样搞条块分割或对立起来。区域条件对城市的发展影响主要是三方面: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发展

12、方向的区域分析:分析城市着重和限制发展,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首先分析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与社会及旅游),其次明确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明确其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主要职能和城市的发展方向,需要采用一些必要的定量指标以反映专业化指数高低。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应从生产力布局,引力与规模等方面加以分析。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形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又

13、可分为: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分散式又可分为:带状、星座状、放射状和环状。应避免摊大饼式发展的覆辙。生产力与城镇布局在区域空间合理展开,需先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市政工程管线布局适当集中成束,形成线走廊地带。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 古代城市规划(一)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西周: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

14、朝后市,市朝一夫。东周:思想多元化,管子代表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2、 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3、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元:12671274,内城、皇城和宫城)(二)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米列都城)。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2、 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

15、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封建社会城堡)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二、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 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2、 知识背景:(1) 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莫尔T.More)乌托邦(2) 英国关于城市卫公共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3)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以道路系统划分城市结构,成为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4)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源于文艺复兴后建筑学与园艺学传统,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