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098130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2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 姓名:葛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刘灿铭 200903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 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2、制 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 2 摘 要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时期碑帖结合的最具代表性书家之一,他学人治书,碑帖结 合,自觉思变,兼容并蓄,汇通古今,复兴草书,独树一帜,是当代书法之先驱。 沈曾植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书法的创作与实践,都体现出难得的思辨性。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看, 思辨性是我们学习与研究书法所必备的, 有了思辨的方法, 我们才能批判地继承传统,宽博地吸纳众长,从而推进当代书法的创新与发展。随 着书法的实用性渐弱而逐步走向纯艺术,当今书法文化底蕴渐薄,人文传统渐远, 多技法层面,少才情智识的窘境日现。

3、本文旨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沈曾植书法 艺术思辨性进行研究并能获得有益于当代书法发展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沈曾植 书法艺术 思辨性 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Abstract Shen Zengzhi w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ers who combined the study of ancient monuments with the copybooks for calligraphy betwee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

4、blic of China. He placed his learning on the study of calligraphy, combined the the study of ancient monuments with the copybooks for calligraphy, consciously thought of changing, integrated a variety of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arts together and rehabilitated cursive. He eventually established his o

5、wn unique style of calligraphy art. Therefore, he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Shen Zengzhi reflected the unique nature of speculativeness in both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Se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

6、f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and study calligraphy by using speculativeness. Only by using this approach can we critical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styles and widely absorb the merits of all,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lligra

7、phy. With the practicality of calligraphy becoming weak, it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pure art. Todays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alligraphy is gradually becoming weak with cultural traditions moving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The present calligraphy is rich in multi-level techniques, while lacking in

8、 knowledge increasing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Shen Zengzhis speculativeness of his calligraphy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and achieving a little inspiration which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calligraphy. Key words: Shen Zengzhi Cal

9、ligraphyArt Speculativeness Reasearch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绪 论 1选题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读研究生以来,我特别关注清末民初时期碑帖结合的书家,并认真研究他们书法理论和创 作实践,希望能找到对当代书法现代化有益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我把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内 的著名书家逐个审视,发现沈曾植是这个时期碑帖结合的最具代表性书家之一,于是对其深入 研究,发现他学人治书,碑帖结合,自觉思变,兼容并蓄,汇通古今,复兴草书,独树一帜, 是当代书法之先驱。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书法的创作与实践,或是兼容并蓄的学书态 度,沈曾植都体现出难得的思辨性。从哲学方法

10、论的角度看,思辨性是我们进行书法创作与研 究所必备的。当代书法文化底蕴渐薄,人文传统渐远,多技法层面,少才情智识的窘境日现。 这样沈曾植学人治书的精神、自觉思辨的意识、兼容并蓄的胸怀对当代书家的启示是显而易见 的。本文即从思辨的哲学方法论角度对沈曾植的书法艺术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当代书法的发展 寻找理论及实践经验和方法论的支持。 2思辨的哲学方法论内涵 要谈思辨的哲学方法论内涵,得先从元理论研究说起。元理论研究先在西方国家兴起。 “元”的西文为“meta”,意即“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 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这种逻辑形式

11、 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这源于“metaphysics”一词。据说,后人在编辑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 作时,首次运用“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作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physics) 之后著作的名称。它探讨的是超经验的世界本体的终极原理。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 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它种种表现。结合以 上两层含义,我们来考究思辨的哲学方法论的内涵,思辨是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相对于原来 旧形式的一种超验、一种批判的方法。简单点说,思辨就是新事物相对于旧事物的一种批判性 继承、超越的哲学方法。 沈曾植在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时即是秉承思辨的方

12、法,对传统书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 度,集百家之优长,汇古今之精华,独树一帜,开启山林,成为当代书法之先驱。 3从思辨的哲学方法论角度研究沈曾植书法艺术 前人在沈曾植的学术思想和书法艺术方面已有了不少的研究和成果,而且对于沈曾植的思 辨性方面也有学者在论述中有一些涉及,但都没有明确提出并专门进行论述,更没有从思辨的 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沈曾植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透析。康有为、王国 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研究 6 维等以及沈曾植的学生王蘧常等人关于沈曾植书法艺术的记述,他们大都提到了沈曾植当时在 学术方面的盛名,而书法却是身后名益盛,更多的提到了沈曾植学人治书的一面。他们都指出 沈曾

13、植精深的学术功底和过人的智识,这是沈曾植治书的根本所在。但沈曾植在对传统文化的 思辨性继承以及这些继承创新对其书法创作与研究的影响的记述还不够深入,对此本文进行了 尝试性探究。沈曾植“冶新旧思想于一炉”这一理念的基本精神,是以对中华文化本位主义的信 仰为逻辑前提,通过“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消解、吸收而加以渐进的改良,最终达到维持、巩 固传统的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的根本目的。这与沈曾植的碑帖融合、变通古今的书法思想一脉 相承,本文对其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文还对沈曾植政治思想守旧与书法艺术彰显之 间的辨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 金开诚、王岳川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刘恒的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

14、苏教育 出版社)等著作中都提到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书法史上的价值,指出其在学人治书,融合 碑帖,变通古今,复兴草法等方面的成就,但都没有具体地分出章节专门论述沈曾植学术文化 和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只有沃兴华著的(插图本)中国书法史第十章碑帖结合中把 沈曾植当作碑帖结合代表性作家来介绍,用四节文字分别介绍沈曾植书法渊源、书法观点和书 法特征以及书法的意义。但他们也都没有从思辨性的角度专门对沈曾植的书法特征进行深入剖 析。本文分别从沈曾植对传统文化的思辨性继承及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 的具体体现、沈曾植书法艺术思辨性对当今书法发展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本文选择从思辨的

15、哲学方法论角度对沈曾植书法艺术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在于:一 是沈曾植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提出了新的书法史观和开创时代新书风,是当代书法 第一人;二是当代书法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论支持,而沈曾植学人治书的精神、兼容 并蓄的学书态度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三是当代书法主体在推进书法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思辨 的哲学方法论的支持, 这样在继承传统和应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才能批判地继承、 合理的借鉴, 从而不断推进当代书法的创新与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沈曾植对传统文化的思辨性继承及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1.1 沈曾植的生平及书学思想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

16、一作子裴,号乙盦,亦作檍盦,又号孺卿,别署寐叟、乙龛、 逊斋、逊翁、老逊、逊公、逊叟、寐翁、馀翁、馀斋、随庵、东轩、灊佣、乙僧、灊皤、寐道 人、李乡农、月爱老人、巽斋老人、睡庵老人、东湖病叟、姚埭老民、青要山农、逊斋居士、 守平居土、姚埭癯禅、宛委使者、马鸣侍者、东湖盦主、东畴小隐、幽谷朽生、茗香病叟、逊 斋学人、东轩支离叟、踵息轩主、媻者薮长、释持梵持诸名。一八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生于北 京,原籍浙江嘉兴市,世代为官,书香门第。同治二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六年进土,历任刑 部主事、员外、郎中,为时十八年,通历代刑律之学,主张平恕断案。改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章京,时日俄皆觊觎我东北领土,先生上书请求借英国货款自去创办东三省铁路,皇帝不听而 罢。俄大使要求俄军统辖黑龙江渔业航务,遭先生痛斥,未得逞。年四十九,母丧,扶父母灵 柩归葬守孝,寻受张之洞聘掌两湖书院史席。张之洞推行洋务运动,善用权术和智慧作折衷新 旧之论,沈曾植非常拥护。张对沈亦甚为器重,称沈为“凤麟”,有“平原宾从儒流少,今日 天骄识凤麟”句。八国联军入侵,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