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浙大西方文论之唯 美论

f****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50KB
约8页
文档ID:110980012
浙大西方文论之唯 美论_第1页
1/8

第五讲 唯美论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法英等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其基本的口号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思潮的思想源头是康德,后者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纯粹美”具有非功利性和无(实用)目的性的思想,经过斯达尔夫人等人的介绍而传入了法国此外,美国诗人和作家爱伦·坡也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重要先驱唯美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是戈蒂耶,此外,福楼拜和波德莱尔等人的创作和主张也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由斯温伯恩从法国引入,并由佩特、王尔德等人加以推广和发展这一思潮在十九世纪末开始消退,但其影响继续显现于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中一、戈蒂耶“一般来说,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绘画、雕塑、音乐,都决不为任何目的服务拿一本书是做不出辣糊汤的,——一部小说并不是一双没有针脚的长统靴,一首十四行诗也不能当连续喷雾器用,一出戏并不是一条铁路我们不能用‘比喻’做出一项布帽,不能穿上‘对比’来代替拖鞋,不用拿‘对照法’顶雨伞用我们不能在胸脯上蒙上一些华丽诗句来代替背心……”“如果一个人写了一本宣扬道德的书,便说他是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是荒谬的。

同样,如果一个人描写了一顿盛宴便说他是酒鬼,讲述了一件荒唐的事便说他是一个浪荡子,这也是荒谬的人们每天都会看到相反的事例——是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而不是作者;他作品中的英雄是无神论者,不能因此说他也是无神论者他让强盗就像强盗那样行动和说话,决不会因此而自己成为强盗如果要是那样来看待作家,那就必须绞死莎士比亚、高乃依和所有悲剧家了‘赋诗何为?’……旨在求美一切都将流逝,惟有/强有力的艺术万古流芳,/雕像/让城市生存得更久长诸神都将死去,/用村的是至高无上的/诗句/比大炮威力更巨诗中的感情……那是无关宏旨的东西绚丽辉煌的词句,音韵和节奏——这些才是诗诗不证明什么,也不叙述什么……除了辞藻之外,没有别的诗人一词的字面意思为制作者;制作得不好的东西都无法存在”,“对形式反复雕琢,/才能产生出/佳作,/大理石、玛瑙、珐琅和诗歌/ 荒唐的条律禁戒!/但是,为了笔直向前,/缪斯/你需穿上紧脚的戏靴/ 实用便当的韵律,/就像一双太大的革履,/时髦/但谁穿脱都可随心所欲!”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是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出身名门,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勇将。

戈蒂耶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画家,所以整个中学时代及以后的几年间,他都沉浸在绘画的热情中然而1830年与雨果的相识改变了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使他从绘画转向文学创作与批评,并且成为浪漫主义阵营的一员在雨果的《欧那尼》首演式上,戈蒂耶身穿一件专门订制的红背心,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立下了功劳不过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在1832年出版的诗集《阿尔贝丢斯》的序言中,他就第一次提出了“艺术至上”的思想,1834年写作的《〈莫班小姐〉序》更是把他的唯美主义主张阐发得淋漓尽致戈蒂耶的代表性作品是诗集《珐琅与雕玉》,批评论著则有《怪人集》和《论怪诞》等戈蒂耶对待文学的基本立场,就是坚持其非功利性和无目的性用他的话来说,“一般来说,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绘画、雕塑、音乐,都决不为任何目的服务 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从这段话来看,戈蒂耶之所以强调文学艺术的非功利性,是因为文学艺术乃是人们在基本的功利需要已经满足基础上的奢侈品,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自由享受。

对于文学的这种非功利性,戈蒂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他看来,文学不能用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拿一本书是做不出辣糊汤的,——一部小说并不是一双没有针脚的长统靴,一首十四行诗也不能当连续喷雾器用,一出戏并不是一条铁路我们不能用‘比喻’做出一项布帽,不能穿上‘对比’来代替拖鞋,不用拿‘对照法’顶雨伞用我们不能在胸脯上蒙上一些华丽诗句来代替背心……” 柳鸣九、罗新璋选编:《法国浪漫派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不过,这些显而易见的例子显然只能说明文学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因此,戈蒂耶又进一步分析了文学在精神上的非功利性在这方面,他主要强调了文学的非道德或超道德性,也就是说文学不需要也不应该承担任何道德使命,因而也不应该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戈蒂耶认为,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们的作品往往都是不道德的,比如莫里哀在自己的喜剧作品中,便对神圣的婚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他对自己笔下那些被妻子所背叛的丈夫毫不同情,往往把他们塑造成老态龙钟、丑陋不堪、愚蠢迟钝的角色,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中出丑露乖,而那些情夫则被描绘得一表人材、身体健壮、风度潇洒因此戈蒂耶认为,“在莫里哀的作品中,道德总是受到羞辱和沉重打击,正是道德戴上了绿帽子。

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那么,批评家们为何总是要以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作家及其作品呢?戈蒂耶认为这是由于批评家们的嫉妒心在作祟在他看来,所谓批评家就是一些自身没有艺术创造力,因此对艺术家们心怀嫉恨的人物:“只有当你亲眼弄清楚你确实不是当诗人的材料以后,你才会去做批评家 柳鸣九、罗新璋选编:《法国浪漫派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4页他们就象苏丹王宫中那些尴尬的宦官一样,眼看着诗人们与缪斯女神调情而妒火中烧,于是便借道德之名来贬损诗人及其作品因此,那些在报刊上发表关于文学作品的道德派文章的批评家和记者们自身在人格上都是非常虚伪的除此之外,道德批评的错误还在于它总是把作家与其作品混为一谈,认为作品中所表达的道德观念与作家本人的道德修养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总是从作品出发来臧否作家本人:“这些才智偏狭的浅薄文人的一种痼癖就是一贯以作者来代替作品,依靠杰出作者的名字来使他们那些谫陋的文章引起世人些微注意 柳鸣九、罗新璋选编:《法国浪漫派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2页而戈蒂耶则认为,作者的道德修养与作品的道德倾向完全是两回事情:“如果一个人写了一本宣扬道德的书,便说他是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是荒谬的。

同样,如果一个人描写了一顿盛宴便说他是酒鬼,讲述了一件荒唐的事便说他是一个浪荡子,这也是荒谬的人们每天都会看到相反的事例——是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而不是作者;他作品中的英雄是无神论者,不能因此说他也是无神论者他让强盗就像强盗那样行动和说话,决不会因此而自己成为强盗如果要是那样来看待作家,那就必须绞死莎士比亚、高乃依和所有悲剧家了 柳鸣九、罗新璋选编:《法国浪漫派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1页戈蒂耶的这些观点在理论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自不待言,但在现实中则不乏针对性和积极性事实上《〈莫班小姐〉序》本身就是一篇论战性的文章,韦勒克甚至将其称为“一篇骂街文字”, (美国)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因此现实的批判需要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戈蒂耶的主张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完全抹杀了作品与现实、作品与作者之间的界限,从而以道德标准取代了艺术标准,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艺术创造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在这种情况下,戈蒂耶强调艺术的超道德性和非功利性,重申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标准,显然有一种匡正时弊的作用当然,把艺术与道德截然分开,显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把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明确地区别开来,则仍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退一步来讲,戈蒂耶的观点至少把艺术与道德之间的矛盾突出地显现出来了而站在现代文论的立场上来看,他的这些主张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所主张的“作品中心论”显然也不无暗合之处戈蒂耶既然主张文学具有非功利性和无目的性,自然也就把美当成了文学创作的唯一目的,而这也正是他被称作唯美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戈蒂耶明确提出:“‘赋诗何为?’……旨在求美 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他甚至宣称,如果能够观赏到一幅拉斐尔的原作和一个裸体美女,他愿意抛弃自己作为法国公民的权利在他眼中,生活中的任何实际需要都无法与美和艺术相提并论:“我宁愿脚上的鞋开了口,也不愿我的诗歌韵脚糟糕;我宁可不要靴子,却不能不要诗歌 柳鸣九、罗新璋选编:《法国浪漫派作品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6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戈蒂耶对美的推崇与一般作家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献身精神混为一谈,因为他并不是在一般地谈论作家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是强调艺术家除了美之外不应追求任何现实的功利目的而他之所以把美和艺术置于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如过眼云烟,惟独艺术和美却是永恒的,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和磨灭。

他在自己的名作《诗艺》中深情地吟道:“一切都将流逝,惟有/强有力的艺术万古流芳,/雕像/让城市生存得更久长艺术的命运甚至比诸神还要永久:“诸神都将死去,/用村的是至高无上的/诗句/比大炮威力更巨现在的问题是,艺术何以会比万物甚至神灵还更永恒?这是因为在戈蒂耶看来,万事万物总是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而艺术却从自身之中剔除了任何现实性的因素,剩下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形式,因此就将自身从时间之流中拯救出来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戈蒂耶的唯美主义必然同时意味着形式主义他明确宣称:“诗中的感情……那是无关宏旨的东西绚丽辉煌的词句,音韵和节奏——这些才是诗诗不证明什么,也不叙述什么……除了辞藻之外,没有别的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李宗杰译)第五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既然音韵和词句等形式因素才是使艺术得以永恒的根源,因此对形式的雕琢便成了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在他看来,“诗人一词的字面意思为制作者;制作得不好的东西都无法存在”, (美国)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也就是说技艺的磨练和精巧的操作比灵感的启示更加重要,因为灵感给予诗人的往往是神奇的思想,而形式却来自于技艺的制作。

因此,戈蒂耶不厌其烦地强调形式雕琢的重要性,认为诗人为了获得完美的形式,必须忍受各种格律和戒条的束缚:“对形式反复雕琢,/才能产生出/佳作,/大理石、玛瑙、珐琅和诗歌/ 荒唐的条律禁戒!/但是,为了笔直向前,/缪斯/你需穿上紧脚的戏靴/ 实用便当的韵律,/就像一双太大的革履,/时髦/但谁穿脱都可随心所欲!”他之所以把大理石、玛瑙、珐琅与诗歌相并举,是因为这些事物都有着美丽的外观和形式,并且能够通过巧匠的制作而变得尽善尽美戈蒂耶一生都对这类事物情有独钟他曾自得地宣称,“使我产生快感的三件东西是——黄金、大理石、猩红;灿烂辉煌、扎实坚固、色彩鲜艳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李宗杰译)第五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对于形式和外观的着迷导致戈蒂耶试图打通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之间的界限,而他早年对于绘画艺术的实践显然也有助于他把绘画艺术引入到诗歌创作中来,以使自己的文字具备画家的颜料或雕塑家的大理石所具有的功能:“诗体是闪光而坚硬的材料,犹如卡拉拉的大理石 (美国)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戈蒂耶在自己的创作中严格贯彻了这种主张,因此也极大地拓展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圣伯夫曾经就曾经赞叹:“自从有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