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95693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历史复习专题卷三 (整理卷)(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度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 明朝君权的加强简答题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唐太宗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为此,他在用人和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措施?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合并州县,戒奢从简,任贤纳谏等治国措施(2)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什么?有何历史意义?她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采取了什么措施?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措施。(3) 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的基础上又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2、?对外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开元盛世对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4) 概括以上三位皇帝在治国方面,有何共同之处?答: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考点四:四大发明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州可谈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1)材料一中的“司南”是何时发明的?答:战国(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你看出了指南针有何发展变化趋势?答:材料二:北宋时,我国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材料三: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3)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有什么重要影响?

3、答:经阿拉伯人之手;影响: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4)除了指南针,我国的四大发明还有哪些?四大发明有何意义?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意义: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26、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请回答:(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

4、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哪些机构行使宰相的权力? (4分)(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4分)(3)材料三记载的官制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分)(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6.(1)隋朝(1分);门下省(1分)、中书省(1分)、尚书省(1分)。(2)行省制度 (2分);西藏、台湾(或琉球)、云南、辽阳、岭北(答出2个即可给分,2分)。(3)明太祖(或朱元璋)(1分);雍正(

5、1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怎样完善的?(写出一条即可)(3分)(2)材料一中,唐太宗大力推行的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3分)27.(1)(3分)科举制度、隋朝。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制度”;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

6、试科目。(完善的内容写出一个即可)(2)(3分)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8、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而古都可谓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还有“六大古都”“七大古都”“九大古都”的说法。其中,西安、北京可谓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的图一,请写出唐都长安城的突出特点。(1分)图二是城北大明宫的一座著名宫殿,请写出它的名称。(1分)(2)据材料二写出今天的北京在辽代、金代的名称。(2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

7、在一位意大利旅行家的什么著作中有生动的描述?(1分)到了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哪一位皇帝修建了北京城?(1分)28.(1)规划整齐(1分)含元殿(2)辽南京(1分)金中都(1分)(1分)马可波罗行纪(1分)明成祖朱棣(1分)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材料二:故

8、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5分)(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5分)(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6分)(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

9、本趋势是怎样的? (2分)29.(1)皇帝:明太祖(或朱元璋)。(2分)变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设锦衣卫。(任答两条即可,照抄材料者不得分,3分)(2)机构:军机处。(2分)评价: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答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官员没有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可适当给分,3分)(3)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4分)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2分)(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2分)30、历史诊所(每题2分,共8分)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对话,他们犯了知识性的错误,请你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并在诊所

10、里给他们一一治疗,好吗?(1)小雪:明朝加强了宰相的权力,明成祖时还设锦衣卫监视臣民。(2)小飞:1433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3)小林: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30.(1)明朝废除了宰相,明成祖时还设锦衣卫监视臣民。(2)1405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32、(16分)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请回答:他走的应是哪条路线?为什么?(6分)为了时常温习功课,这位

11、举人的书箱里会放哪类书?为什么?(6分)你觉得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危害?(4分)32.(1)由内河前往。因为东南沿海有倭寇搔扰。(4分)(2)四书五经。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从四书五经内出题。(4分)(3)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人们的思想,危害极大。(4分)34、(14分)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了白头仍未中进士。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

12、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1分)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3分)(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何作用?(2分)(3)结合材料二,说明明朝时的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造成了何种影响?(2分)(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2分)清朝前期,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4.(1)隋朝(1分)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扩大国学规模,增加学舍和学员;武则天时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3分)(2)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读书人创造了

13、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分)(3)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只要求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实行严格的八股取士(2分)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2分)(4)相同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2分),清朝前期采取的措施是大兴文字狱。(2分)(1)材料中的“焚书”和“咸阳”之郊指的是秦朝的哪一事件?(2分)此事件是哪一位皇帝所为?(2分)(2)“八股之害”指的是明朝的什么措施?(2分)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3)秦朝和明朝在文化上的措施有何影响?(4分)41、明清时期君主

14、专制统治不断强化(1)简述明朝时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8分)(2)清朝时,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何影响?(4分)41.(1)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锦衣卫、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每点2分,共8分,只需答到其中4点即可)(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

15、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谓之八股文。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请回答:(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什么时候逐渐完善? (2分)(2)科举考试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2分)(3)结合材料三,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分)42.(1)隋朝(1分);唐朝(1分)(2)内容:“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1分);形式:八股文(1分)(3)甲同学说法不对,乙同学说法正确。(1分)因为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