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95334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特征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表现:古老的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历程,殷周春秋战国秦汉 隋唐宋元明明清。 (2)见证: 汉字 和史书典籍。 (3)时代任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中 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 相协调,既保持 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思考: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提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

2、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文字和汉字是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特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判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示:,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典例1 (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初考,21)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 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 常玩儿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 频道晚8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 又火了一把。这表明 ( ) 中华文化因其

3、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A. B. C. D.,C,答案 C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不选;古时的“飞 花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又火了一把,这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正确;中国诗词大会让改良版 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 展,正确;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错误。故本题答 案应为C。,典例2 (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8)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迥异, 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

4、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 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 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 ) 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 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B. C. D.,C,答案 C 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应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表述错误,不 选;“语不同音”体现了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语不同音”的 中国人借助统一的文字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则体现了区域文化包含了中 华文化的共性,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典例3 (2018吉林长春一模,16)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 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

5、:后园(南朝齐王融) 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 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 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A. B. C. D.,C,答案 C 本题设问要求通过阅读回文诗感受中华文化,回文诗历史悠 久、内涵丰富、形式特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 符合题目要求;与题意无关;中的“实用性”和“整体性”不 能通过回文诗体现出来,排除。,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

6、就是能与其他民族 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作用: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 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 的理解。 判断: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提示: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 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 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 民族特性

7、。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 中华民族 的 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2)弘扬各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 判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提示: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 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 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 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8、3.中华文化的力量 (1)表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 之中。 (2)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 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 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力量之源 。 判断: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 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提示: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 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 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别提醒 (1)巧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9、(2)中华文化包容性中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我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或借鉴。 (3)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 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中华文化的力量 (1)认识中华文化的力量 对外:中华文化的力量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 力。 对内: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 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 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10、,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典例1 (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选拔考试,8)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 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 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 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 B. C. D

11、.,B,答案 B 传统文化中以梅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体现中华民族气节。中 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题干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 处,不选;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不选;从陆 游到毛泽东,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 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正确。,典例2 2017安徽舒城中学仿真(一),39(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 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 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12、。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 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 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 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 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 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材料二 “合则强,孤则弱。”2013年,中国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 出“一带一路”倡议。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 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

13、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 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 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2016年1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新平台, “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堪称中国“合”文化的典范。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10分) (2)请以“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两句宣传口号,要求围绕命运共同体 的重大举措及其作用来表述。(4分),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 对中

14、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 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3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 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2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 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2分)中华文化的力 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 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3分) (2)示例:“一带一路”穿越古今引领辉煌未来,亚投行携手欧亚共谋 盛世华章。中国梦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古丝路今联通明相融齐迎 大同。(4分),解析 (1)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一,看材料一中与命运共同体相关的中 国元素有哪些,如“天人合一”“礼之用,和为贵”“崇尚和平,和平、 和睦、和谐”等;然后从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 精神等方面说明当今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2)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