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95247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3课 祸兮福兮课件3 语文版必修5(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自开户牖,1.记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 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 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 掌握被动句。,第13课 祸兮福兮,学习重点,Contents Page,栏目 索引,文本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诵记名言警句,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作者及背景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

3、子的思想。,二、了解文学常识,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2.文学知识 道德经

4、,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若存若亡( ) 敝则新( ) 夷道若颣( ) 不自矜( ) 质真若渝( ) 大方无隅( ) 廉而不刿( ) 受国之垢( ),三、夯实基础知识,.,u,.,.,.,.,.,.,.,wn,b,li,jn,y,y,u,彰显 樟脑

5、,矢志不渝 觊觎 手谕,廉而不刿 污秽 哕哕,海隅 山嵎 喁喁私语,2.词义理解 (1)质真:_ (2)大方无隅:_ (3)大音希声:_ (4)大象无形:_ (5)方而不割:_ (6)直而不肆:_ (7)正言若反:_,纯真的德。质,纯真。 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隅,角。 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大象是没有形迹的。象,形象。 方正而不会伤害人。割,伤。 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 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斯恶已:通“_”,表确定语气 高下相盈:通“_”,呈现 不自见:通“_”,表现 建德若偷:通“_”,刚健 起于累

6、土:通“_”,装土的筐子 受国之垢:通“_”,耻辱,.,诟,矣,呈,现,健,蔂,.,.,.,.,.,与“恶”相对 善于 好,妙 通“缮”,擦拭 与友善,交好 善于,擅长 爱好,崇尚,失去 逃亡 灭亡 死亡,饿死 通“无”,没有,认为正确 指示代词,这 代词,代“受国之垢”者,容易 替代,更换,通“呈”,呈现 充盈,介词,比 介词,从 介词,对 介词,表被动,疑问语气词,呢 句中助词,是 当作,作为 成为 做事,代词,它的 代词,代事物 副词,大概 连词,如果 助词,调节音节,四、速读感知课文,1.本课节录老子七章,请用最简短的话概括每章的内容。 答:,答案 万物相辅相成 圣人不争强显胜 大道隐

7、藏无名 祸福相倚而生 慎终如始则成 天道损余补亏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2.阅读节选的章节内容,总结所蕴藏的哲理内涵。 答:,答案 老子从万物生存发展、历史兴亡更替中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态度:要保持低调,不去争强好胜;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出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1.古今异义 (1)大方无隅 古义:_ 今义:_ (2)大象无形 古义:_ 今义:_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_ 今义:_,一、词句梳理,.,.,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最方正的,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8、大的形象,陆地上现存的最大动物,即象,做事情,.,.,.,.,(4)不笑不足以为道 古义:_ 今义: _ (5)为天下式 古义: _ 今义: _ (6)不自伐 古义:_ 今义:_ (7)廉而不刿 古义:_ 今义:_,.,.,廉洁,把作为,动词,认为,标准,表率,形式,式样,夸耀,讨伐,棱角,.,.,.,2.词类活用 (1)曲则全:_ (2)枉则直:_ (3)敝则新:_ (4)不自见,故明:_,.,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伸直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出新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呈现,.,.,.,3.说出文言句式类型 (1)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_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_

9、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_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_ (5)不笑不足以为道:_,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4.翻译文句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译文:_ _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_ _,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形象太大时,是没有形迹的。,(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_ _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_ _,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

10、在它里面。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有余的。,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二、重点突破,答案 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

11、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答案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勉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结合这句话解释老子的“道”。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答案 “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

12、哲学的范畴。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8.对于老子,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并不消极,你怎么看待老子?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三、疑点探究,答案 示例:(1)老子是消极的,他注重柔弱,反对人的进取,对人的主动性的发挥难免产生消极影响。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2)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在行动时冷静的思考,对问题系统全面的考虑,保证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思想,并不消极。,四、美点赏析:简洁、优美的语言,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