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两小儿辩日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10942201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弈、两小儿辩日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弈、两小儿辩日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弈、两小儿辩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弈、两小儿辩日(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弈,什么是文言文?,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和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怎样读?,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学 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第一,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这两个故事。 第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学文言文的方法,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既然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两个人下棋结果如何?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虽然在听,心里却以为会有天鹅飞来。竟然“思援弓缴而射之”。他为什么会想拿起弓和箭去射它?“它”是谁? 3、“虽与之俱学”却为什么“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个体自学,词语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使弈秋诲二人弈。,使:让 诲:教导 弈: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4、;,其:其中 惟:只 之:的,惟听弈秋之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之:指弈秋的教导 之:它,指天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智:智力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非:不是 然:这样,?,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专心致志成功,一心二用失败,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绝不可 的道理。,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以你议主题,(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

5、于下围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3)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4)思援弓缴而射之。 (想拉弓搭箭去射它。)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6)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你能说出每句的意思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之:指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援:引,拉。,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之:

6、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为:谓,说。,其:他,指后一个人。,与: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同伴助学,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小结

7、:“虽与之俱学”却“弗若之矣”,原因是“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态度不一样,结果就肯定不一样。,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援: 俱: 弗若: 然: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考考你,五、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1

8、、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2、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3、亦:也。4、二者:指鱼和熊掌。5、兼:同时都得到。6、舍:舍弃。7、取:选择。8、生:生命。9、义:正义。,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不能同时都得到时,我选择熊掌而舍弃鱼。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都得到时,我选择正义而舍弃生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原文,译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惟弈秋之为听

9、。 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之”在这里有种不同的意思。有的相当于“的”作用,如:例和例中“之”相当于“的”的作用;有的指某件事情,如:例中“之”指“弈秋的教导”;有的指某种事物,如:例中“之”指“它”,即上文的鸿鹄天鹅;有的指人物,如:例和例中的“之”指他,前一个人,即专心听弈秋教导的那个人。,你知道之的不同意思吗,实践研学,网络拓学,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10、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网络拓学 孟子,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网络拓学 论语,互动展学 小组汇报,考问 质疑,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

12、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教材简析,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

13、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论?,2、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3、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4、孔子做出科学的解释了吗?对“两小儿”的笑,孔子心里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5、从这“辩”和“不能决”里,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自读思考,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一月初日地距离最近,七月初日地距离最远。因此一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近,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远;七月初到第二年一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远,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14、盘盂”? 日出之初在天边,参照物是范围小的天边、山、树等,这样太阳看起来就比较大,如车盖。日中时太阳在正中天,参照物是范围很大的整个天空,太阳看起来就小,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因日出之初太阳光斜得利害,太阳高度小,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更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日初出沧沧凉凉”。而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得多,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比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日中如探汤”。,我知道,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是什么原因。

15、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实践研学,新两小儿辩日 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 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互动展学 网络拓学,考问 质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