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92265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突破六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六 巧借六法妙解高考选择题,方法1 “陷阱”排除法 【典例1】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 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陷阱排查本题C、D选项中均存在陷阱,即C中“破伤风杆菌”为原核生物,原本不存在“高尔基体”,D中“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中心体,许多同学解题时只顾及C项中分泌蛋白离不开高尔基体或D项中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从而错选C、D项。 答案 B,【典例2】 如图为某细胞

2、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 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专一性有关 C.图中所示蛋白质转运过程在大肠杆菌细胞中也可发生 D.图中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外时需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陷阱排查本题C选项存在“大肠杆菌”这一陷阱,倘若只顾及蛋白质转运过程,忽略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及原核生物中不存在生物膜系统这一关键点,将会导致误选。 答案 C,【典例3】 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洋葱根尖细胞中ATP产生场所应为( ),A.只有细胞质基质 B.只有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陷阱排查本

3、题陷阱为“较强光照条件”,在此陷阱引领下,将许多同学思路带入“光下ATP产生场所”这一误区,岂不知,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叶绿体,无论有无光,其ATP产生场所都不涉及“叶绿体”。 答案 D,【典例4】 与平静状态相比,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分解等量葡萄糖时,耗O2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陷阱排查本题陷阱在于“剧烈运动”,在其引领下易将思路带入“添加无氧呼吸,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误区,事实上,本题述及的是“人体细胞”,作为动物细胞,无论无氧呼吸进行与否,CO2只能产自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答案

4、C,技法指导“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具有高度警戒,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方法2 “题眼”突破法 【典例1】 熊猫的精原细胞有42条染色体,且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其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细胞内染色体的可能组成是( ),40条常染色体XX 40条常染色体YY 20条常染色体X 20条常染色体Y A. B. C. D.,题眼突破本题考查减数分裂

5、过程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解答本题可用题眼突破法。本题的题眼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与精原细胞相比,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且无同源染色体。又因为是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染色体组成为40条常染色体XX或40条常染色体YY。不少学生因为没有看到“后期”错选B项,因此在考场上学会认真审题,抓住题眼很关键。 答案 A,【典例2】 如图是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B.细胞分裂结束将形成两个精细胞 C.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D.除和外都是减数分裂细胞图,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某动物体”,由此限定了应来自同一

6、个体,由可推知该动物为雌性,此时B、C选项均可排除,倘若抓不住“同一个体”这一关键点将可能导致误选B。 答案 D,【典例3】 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选项错误的是(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人工鱼塘、某淡水鱼”,作为人工鱼塘,其能量输入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输入的鱼饵中的能量,作为“某淡水鱼”应属同种鱼,属种群范畴,其不同水层的幼

7、鱼、成鱼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有本质区别,故C选项不正确。 答案 C,【典例4】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据图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曾发生(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D.染色体易位 题眼突破本题题眼为“基因型AABb”,由于细胞中原本不含a,只有AA,故a的出现应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不会来自交叉互换(无a可换),倘若只顾及图示信息,未顾及题干题眼,则易错选A或C(注:若发生染色体易位,则新换来的基因应为非A、a,而是另类基因即换字母)。 答案 B,技法指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

8、,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解答选择题时务必认真读题,找准题眼,如题目中告知“豌豆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交”,而玉米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由交配”。,方法3 信息转化法 【典例1】 (北京理综)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信息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图示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突破,即:向培养瓶中加入的细胞分别是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和被该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一段时间

9、后测定的是上清液中51Cr释放量,可判断51Cr是标记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所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细胞可看作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该细胞裂解是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结果。 答案 D,【典例2】 如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S5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加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信息转化题干信息已通过坐标图给出了刺激强度与膜电位的关系。由图可知,刺激强度S5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

10、生动作电位,A项正确;刺激强度达到S5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峰值不变,B项错误;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膜上为静息电位,该电位主要靠K外流来维持,C项错误;S5S8期间,细胞膜上的电位处在不断变化中,D项错误。 答案 A,【典例3】 (2015山东烟台诊断)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C.用NAA形成的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甲、乙、丙在细胞中大量合成后去调节生命活动 信息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图中“、”符号与“种子休眠”、

11、“促进生长”、“无子果实”等信息转化为五种植物激素中“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细胞分裂”,“赤霉素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生长素可促进生长,并用于培育无子果实”等知识内容,当完成信息正确转化后,甲、乙、丙激素及其作用便可顺利推出,从而确认AD选项正确性。 答案 D,【典例4】 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下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 D.此抗癌药物

12、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 信息转化由图可知,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80,而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40,A正确;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4080之间,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B正确;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中b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DNA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D正确;在细胞分裂期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b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a峰处,C错误。 答案 ABD,方法4 逆向分析法 【典例1】 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小白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这些小白鼠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进食后,小白鼠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

13、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小白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小白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化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逆向分析解题关键是要根据血糖调节原理找出产生题干现象的条件,可以直接从选项入手,进行逆向分析推理。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饭后血糖升高,与题干信息“进食后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不符,A项错误;甲状腺并不直接参与血糖调节,B项错误;若突变小白鼠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则会导致血糖升高,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错误;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

14、的受体胰高血糖素无法起作用无法升高血糖,D项正确。 答案 D,【典例2】 如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D.长久在寒冷的室外和长久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逆向分析解答本题可用逆推法从选项进行分析,找出不符合题干结果的选项。剧烈运动时,物质氧化分解速率加快所以产热量增加,体温上升;出汗时,由于汗液蒸发散热量增加,体温下降,A正确。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15、,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B正确。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错误。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温暖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正确。 答案 C,【典例3】 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逆向分析解

16、答本题宜采用逆向分析法,即先假设进行有丝分裂,则连续分裂2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保持2N,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不确定(02N),再假设进行减数分裂,则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细胞应连续分裂两次,但DNA只复制1次,则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且都带标记,故只有D选项正确。 答案 D 技法指导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典例1】 如图是某同学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记录的该种鼠的年龄分布图(注:图形面积表示个体总数),由此图推测该时间该地该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属于_型( ),A.增长型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