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90098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写出真情实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中的情感爆点 那些年,_ 相伴作文评讲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吕珩一、教学目标:1、学会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动情点2、通过自我分析,学会把动情点写丰富,写生动,从而写出真情。二、教学重点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通过自我分析,挖掘动情原因,写好动情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无不为先生流淌在文中的父子真情感动。朱自清在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大家猜猜看,那

2、一回是“哪一回”?(生答)我觉得是不是这一回?ppt: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 齐读一下片段,是不是应该是这一回啊?(2)对于朱自清先生来说,父亲艰难的翻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于是他抓住了这个触动他感情的生活片段

3、,用文字把他呈现在我们面前。 记叙文在叙事过程中,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抓住最让你动情的点来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写的那一回,或许更容易写出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上次我们做的作文为例,来探讨一下这样一个话题:ppt:记叙文中,如何引爆动情点?(二)什么是动情点顾名思义,就是触动你感情的那个点。 我走到门前,姥姥立刻拉起了我的手,脸上的开心怎么也掩饰不住。我感受着手中的触感:布满了老茧和皱纹。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她可以用手握住我整个手的阶段。但现在,我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包紧她布满沧桑的手掌。坐在餐桌上,我尝着熟悉地饭菜,依旧是“姥姥味道”啊,眼眶莫名泛热。时间匆匆而过,姥姥待我一如往昔的好,让我只记住了

4、她精炼能干,却忘记了时间这把刀,已经架在姥姥脖子上许多日子。 那些年,那些人相伴请生读一下片段。她写的是谁?采访作者倪思怡:你写姥姥和你相伴。读你的文字,我就被你感动了。秒变粉丝。但是我也搞不清为何被感动了?你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打动人心的文字?写作的时候,触动你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姥姥的手,今昔对比中的手让人印象深刻。 动情点倪思怡抓住了动情点,把自己的一腔真情写了出来。(三)引爆动情点1、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记得有一个同学的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他呢,想要写一个陪伴他的小学同学。他就写四年级的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有2个初二的学生恶作剧,跑来往他身上洒饮料,洒完

5、就跑了。他的这个同学就追上去洒还,还帮他把头发上的水擦干。第二天,他们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带他们去初二认人,最终没找到,这件事就不了了知了。假如这个事发生在你身上,你觉得最能触动你的动情点是什么?(讨论交流一下)生表述:他同学帮他,洒还,而且回来还安慰他。2、(一改)但他是这么写的:ppt出示片段还记得那次“四年级事件”。那天是星期三放学,我们早早地就约在了公园玩。我们正玩得尽兴时,两个初二的学生走到我们面前,也许是看我好欺负,就将饮料洒在我身上。当时我想,真是的,好歹是饮料啊,这么浪费,还不如给我喝呢!洒完之后,你脸色顿时就变了,拿出杯子追着他们就洒,过了一小会,我忽然一怔,对着你喊:

6、“别追了,回来吧!”你听见后折回来对我说道:“差一点就泼到了,你没事吧?”我摇了摇头。你用袖子擦了擦我的头发说:“快走吧,明天跟老师说。”于是咱们第二天汇报给老师后,老师带我们找遍了整个初二,最后没找到,这事便不了了之。从这事看你还是对我有情有义的。那一刻在我脑海中已根深蒂固了。大家看看,如果就围绕文章的动情点来写,他这里边其实哪些内容就没有必要了?(现场ppt上划掉)还记得那次“四年级事件”。那天是星期三放学,我们早早地就约在了公园玩。我们正玩得尽兴时,两个初二的学生走到我们面前,也许是看我好欺负,就将饮料洒在我身上。当时我想,真是的,好歹是饮料啊,这么浪费,还不如给我喝呢!洒完之后,你脸色

7、顿时就变了,拿出杯子追着他们就洒,过了一小会,我忽然一怔,对着你喊:“别追了,回来吧!”你听见后折回来对我说道:“差一点就泼到了,你没事吧?”我摇了摇头。你用袖子擦了擦我的头发说:“快走吧,明天跟老师说。”于是咱们第二天汇报给老师后,老师带我们找遍了整个初二,最后没找到,这事便不了了之。从这事看你还是对我有情有义的。那一刻在我脑海中已根深蒂固了。3、这件事,如果我概括一下,就是:四年级的时候,我被人家洒饮料,结果同学帮我伸张正义。这件事在我看来也很稀疏平常啊。为什么会让你印象深刻?就偏偏写了这件事呢?我来采访一下我们的作者李祥先生。(1)李祥先生,这件事应该是你亲身经历吧?你把他称为“四年级事

8、件”,为什么?(这件事很重大)假如发生在现在的你身上,你还向当年一样,把它看成一个大事件吗?(2)你为什么会选这件事来写,或者说这件事为什么能触动你?因为我当时被洒了饮料已经懵了,但是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帮了我。(3)为什么你“忽然一怔”,“回来吧”后面还加了感叹号?怕他有危险,你觉得当时他有没有想到自己有危险?(3)当时,你被初2学生泼饮料,你在作文中写“当时你觉得,还不如给你喝呢?”(四年级的小学生这样想,能理解。)如果是现在的你,还会这么想吗?(不会)(4)当然,现在的你,我想也不会有人随意的用饮料去泼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有一定的保护自己的能力了。(5)初二的你再回过头去,看四年级发生的

9、那件事时,依然被他的行为感动吗?和当年有什么不同吗?四年级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对他的帮助挺感谢的。但是如今再去回想当年那件事时,就发现对他的帮助特别感谢。在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这件事在小小的世界中,就算得一件大事了。感到无助的时候,他的行为维护了幼小的我的尊严,他的帮助就如雪中送碳,温暖了我的心。(6)我印象中你上学期在“我这一学期”的作文里写过大概这样的内容:“说我今年升入初二了,虽然不算太出色,但至少不会去欺负别人。”为什么会写到这样的内容?有没有受到小学这个事件的影响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当时他对你的帮助是不是显得更为珍贵呢?)(7)作者先生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4、整理一下,那件事

10、触动李祥的原因,有哪些?ppt:(1)面对人高马大的高年级学生,同为小学生,他还想为我讨回公道。(2)他只身追上去,不顾个人安危。(3)回来之后,先想到的是安慰我。(4)他本可以不出手,却毫不犹豫的为我出头。(5)时隔多年,再回头看当年的事:你帮助了还是孩子的我,维护了小小的尊严,在今后的成长路上,给我鼓励,因而当年的友谊弥足珍贵。5、(二改) 还记得那次“四年级事件”。那天是星期三放学,我们早早地就约在了公园玩。我们正玩得尽兴时,两个初二的学生走到我们面前【1】,也许是看我好欺负,就将饮料打在我身上。洒完之后,你脸色顿时就变了,拿出杯子追着他们就洒。【2】过了一小会,我忽然一怔,对着你喊:“

11、别追了,回来吧!” 【3】你听见后折回来对我说道【4】:“差一点就泼到了,你没事吧?”我摇了摇头。你用袖子擦了擦我的头发说:“快走吧,明天跟老师说。” 从这件事上看,你还是对我有情有义的。【5】这事后来不了了之。但那一刻在我脑海中已根深蒂固了。了解了李祥同学动情的原因后,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件事对他来说的意义所在了。能不能基于这些了解,把刚才这个片段中的5处修改一下。(大家可以先讨论讨论,教师感觉讨论的差不多了,再动笔去写。) 分享修改成果。6、分享小结:刚才大家的分享中,不仅写出了动情原因,还用了很多手法,修改后这段文字动情许多。7、总结: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过的轨迹,想把一篇文章的感情写

12、出来,可以尝试:引动情点先找到自己感触最深的动情点 板书:爆写清动情原因恰当的手法挖掘动情原因 融入恰当的手法 (四)本课结语ppt:朱自清在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触动了朱自清先生,也感动了我们。我想,当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捕捉让我们动情的“那一回”时,当我们一个一个的“那一回”会聚成汪洋大海时,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用文字与生活对话。(五)布置作业东风是机遇,东风是鼓励,东风是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东风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总有东风为我们而来。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剧本以外问题不限;不要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