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90066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8 讲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关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一个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那么应当说葛根汤的适应证,我们把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内容,归纳起来的话,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有三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过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我们引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那么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是讲的

2、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汗散寒,疏通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那么可见葛根汤这个方子,即可以治疗,阳明经表受邪,也可以治疗,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呢,它就也完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那么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有兼见喘而汗出的,有兼见下利的。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因为麻黄汤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那么中焦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的,这个症

3、状比较突出。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另一方面,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我们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出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那么以上我们所讲的,葛根汤的适应证,就是这么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种情况,治疗阳明经表受邪,是我们根据后世医家的研究,给它补充的。关于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我们讲得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不汗出而烦燥。这是第 38 条的内容。至于第 39 条,我讲的是湿邪郁表,阳郁化热,郁热挠心。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

4、是寒邪郁表也罢、还是湿邪郁表也罢,那么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在外面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那么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要用大青龙汤的话,它一定要有表证,没有表证,不能够用大青龙汤。所以在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 38 条,第 39 条,都提到了,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因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它可以有肢体躁动不宁的“躁烦”。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它是“烦躁”。“烦躁”和“躁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04.40,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衰微的“躁烦证”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证”。

5、如果误用大青龙汤的话,那么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当然,对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 39 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邪,有一种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寒邪在表不是有身痛吗,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重是热邪壅塞气机的表现。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倾向,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但是邪气仍然在表闭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像我们的讲义,还有许多医家,就是这么解释的。那么这个观点呢,也是提供大家参考。05.35,关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是治疗寒邪闭表、里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而见到的咳喘。那么这种咳喘,我们上次课也提到了,以咳

6、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为特征。这才提示了是个水寒内盛,水饮犯肺。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它常常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呢,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中,就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的人可以见到这样的症状,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像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等等。这都属于水邪浸渍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见证。这个小青龙汤这张方子,以温化水饮为主;大青龙汤这张方子,以解表发汗为主,那么大青龙汤用到了石膏。小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郁遏,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汤中加石膏。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07.10,小青龙汤这张

7、方子呢,桂枝、麻黄、细辛,我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并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它用了五味子,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的药物,但是毕竟辛温燥烈有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那么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因为这些辛温燥烈的药,容易有伤阴动血的弊病。其中的细辛,我上次说,细辛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宋朝人的本草书,那是作为散剂,可以不过钱,因为如果量太大的话,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08.05,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必要的时候,细辛也可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10 克、20 克,你看临床报道,有用 10 克的,20 克的,也有用 30 克的

8、等等。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证”的,这些都有报道。但是我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这个药里头,含有“黄樟醚”,“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所以用细辛的时候,必要的时候,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做汤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这是我们应当补充的。09.20,以上我们就把“中风”、“伤寒”这两类证侯就谈完了。我们涉及到许多经方,那么经方的药量呢,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就不知道临床的用量,和汉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这些药量之间,怎么能够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这里插一段小小的,另外一个题目

9、,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掌握药物剂量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比方说我们已经学过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你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头吧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前次课还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这三个药的剂量比例应该是 3:2:1,如果你把它调过来,麻黄、桂枝、甘草、剂量的比例变成 1:2:3

10、 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又比方说五苓散,它是桂枝用量最少,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用这样的比例组成的散剂,给实验动物来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来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因此,我们掌握汉代的剂量,掌握经方的药物剂量的比例,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11.55,第二个问题:张仲景是汉代人,所以他写的书,他所引用的方剂,应当是汉代的剂量,汉代的度量衡制。所以我们就一定要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其实要考察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的,不太困难的一件事情,首先我们可以查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

11、“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shi)。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这段话,明确的提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它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铢、两、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 12 铢是一两,16 两是一斤,30 斤为钧。另外衡重单位还有个石,4 钧为石,应当提醒大家的是,“石”字在后世,是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念(dan),但是在汉代,在这里,作为衡重单位念(shi)。现在我们拿 1200 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是拿新生产的黍米呢,还是放了一年,陈的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来计

12、量的话,是不是能够大家公认这就是准确的计量呢。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呢,还是拿北京产的黍米呢,所以这些都存在问题。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这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按照当时的衡重器具系列来看,这是个 12 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汉代的一斤等于 250 克,汉代的一两(除以 16 的话)等于 15.625 克。为了计算方便,说成 15 克,差一点点没有关系。好,关于衡重我们就谈怎么多了。16.25,下面我们谈容量:班固汉书律历志还说:“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he)龠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13、斗为斛。”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容量的五个记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龠到合是二进制,合到升,升到斗,斗到斛之间,都是十进制。从实际文物考察来看,1 合等于 20 毫升,1 升等于 200毫升,1 斗等于 2000 毫升,1 斛等于 20000 毫升。你像麻黄汤,每次吃 8 合(ge),就是 160 毫升,桂枝汤一次吃 1 升,就是 200 毫升,和我们今天的人喝的药量差不多。麻杏石甘汤方后有一段话说,“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后世有的医家就说,这个话可能是衍文,说什么叫黄耳杯呀,不知道怎么回事。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整理伤寒论的人,也许不是王叔和,还有人在整理和抄,他抄的时候,照着

14、另外一个本子抄,那个本子原来不是写的“温服一升”,而是“温服一黄耳杯”,校勘的人他改成“温服一升”,都是他把原本上是什么,“本云”嘛,原本上说的是什么呢,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把那个“黄耳杯”他自己改成升,这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说“温服一升”,实际上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一“黄耳杯”就是一升。】那么“黄耳杯”是什么呢,历史博物馆有好多“黄耳杯”,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常常是木制雕漆的,常常有两个耳朵,贵族都在耳朵上鎏金,所以就成了黄耳杯,黄耳杯是椭圆形的,黄耳杯整整盛 200 毫升,就是一升。22.10,关于度量:伤寒论中在药物的剂量上,涉及到没有涉及到度量呢,涉及到了。比方说,五苓散用“

15、白饮和服方寸匕”,所谓“方寸匕”,是边长 1 寸的正方形的药勺,就叫“方寸匕”。“取散以不落为度”。那么“方寸匕”,边长 1 寸到底是多少,就涉及到了度量。麻子仁丸这张方子里头,用了厚朴 1 尺,那么 1 尺到底是多长,也用到了度量。还是班固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这样的话,(一黍为分)原书没这个话,下面是原书的,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长度的,也就是度量的 5 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非常规律,都是十进制。那么 1 分是多少,1 个黍米的直径,所以 1 寸就是10 个黍米的直径。可见度量衡制在古代,就是以人们最常用的,离不开的粮食,作为计量的基本

16、单位,所以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是千真万确的。现在到底 1 寸是多少呢,也是从出土文物考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了全国博物院保存的 14 把出土的汉代的或者是铜尺,或者是铁尺,或者是木头尺,或者是竹子的尺子。有的是残片,一寸两寸,但是通过测量发现,一寸等于 2.3 厘米,一尺等于 23 厘米。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出土的这 14 把尺子,都没有刻分,可见在汉代量长度的时候,不用特别精确,因此在班固汉书律历志里头,没有直接说“一黍为分”这个话,这个话是从别的话中有这个意思。汉朝以后,就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 铢等于 1 分,4 分等于 1 两。在伤寒论中,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只有一个方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