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088578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DF 页数:168 大小:7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发展(1928-1938) 姓名:罗永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科技史 指导教师:石云里;李斌 20100427 摘 要 I 摘摘 要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虽然表面上取得了统一,但是一些地方军 阀依然各自为政。 同时共产主义势力的逐渐壮大和日本侵华野心的日益暴露也严 重影响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统治地位。为了排除异己,扩大地盘,蒋介石和地方 军阀都大力推动军事建设,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具有发达军事工业的欧洲强国 德国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愿意帮助中国重建军事,发展军事工业。中 德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拥有良好的交流与

2、合作关系, 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德军 事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28-1938年,中德关系进入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蜜月期” ,大量德国军事顾问受聘来华,德国大型军火 商及洋行纷纷参与中国兵工建设, 一批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高级科技人员积极投 身于中国兵工事业,并逐渐成为兵工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或骨干力量。通过以上三 大力量的综合作用,德国推动着中国兵器工业向前发展,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起一 批军事研究机构和新式兵工厂,而且在德国武器的仿制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 得了丰硕成果。 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其影 响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在中国近代兵

3、器工业发展史和中德军事科技交 流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尽管中外学者对德国军事顾问团、中德军火贸易、 留德学人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他们都是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 军事等角度出发,从军事科技史角度则几乎无人涉及,对德国在中国近代兵器工 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宏观概述,缺乏全面深入地分析。 本文通过对德国军事弗莱堡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国 家图书馆所藏原始档案和散见于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个人回忆录以及国内 外相关研究书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兵工领域内具有德国教育背 景的高级科技人员,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兵工机构内的任职情况、工作、地位等 各

4、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追踪, 对德国大型军火商及在华洋行与中央和地方 政府之间的军事合作、军事贸易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考察,力求对德国在南京国民 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人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地 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看法。 第一、 对于兵工领域内德国军事顾问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高级科技人 才进行了全面的搜集与统计。尽管中外学者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具有德国教育背 景的高级科技人员进行了专门研究, 但是对于工作在兵工领域内的德国军事顾问 团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高级科技人员从未进行过搜集与统计。 本

5、文通过对国内 摘 要 II 外馆藏原始档案与相关研究史料、书籍的收集与整理,对这类人员进行了搜集与 统计,绘制出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38) 和南京国民政 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 ,使人们对这类人员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 解,而且对于他们的学识水平、任职去向、工作成就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考察, 发现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不仅分布十分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兵工行政机构 到各个兵工企业,无所不在,而且主要集中在弹道、大炮、火药、军用化学、军 用光学仪器等中国兵工事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空缺。 第二、对于德国在传统的枪炮工业、火药工业和新兴的军用化学工业、军用

6、光学仪器工业、航空工业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外学者关 于德国与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都是泛泛而谈,寥寥数语,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通 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和相关史料的进一步挖掘, 关于德国在枪炮、 火药、 军用化学、 军用光学仪器、航空等兵器工业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尤其 是关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新建的两座现代化大型炮厂株洲兵工厂和 广东潖江兵工厂的建立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论述, 揭示出不仅厂内机器设备皆购自德国, 而且主要技术人员大多数来自德国或具有 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高级科技人员,并且武器以仿制德国为主。不仅如此,广东 潖江炮厂在管理方法、

7、 厂房建筑等方面皆按照德国模式进行, 成为一座 “德国化” 兵工厂。在火药工业方面,德国自清末无烟火药工业兴起以来直至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一直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以规模大、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多的汉阳火药 厂和盛极一时的山西兵工厂为重点研究对象,得出无论早期的建立,还是国民党 时期的扩建;无论是厂房建造,机器设备,还是产品生产,德国影响贯穿始终。 在新兴的军用化学工业和军用光学仪器工业上,德国帮助中国建立起防毒面具 厂、军用光学仪器制造厂,开创了中国近代军用防毒面具和军用光学仪器工业化 生产的先河,特别是填补了中国在近代军用光学仪器制造方面的空白。在航空领 域方面, 德国也进行了积极尝试, 却遭

8、到美国、 意大利等大国的激烈竞争而失败, 本文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三、对个别史料相矛盾的地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比较分析,提出 了自己的观点。如关于山西兵工厂外籍技术人员的数目存在不同,在山西通 志军事工业志 上篇显示:聘请外籍人员共有 9 名,而在兵工史料第 13 辑和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中显示 8 名。通过对其 他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比较分析,得出山西兵工厂共聘请外籍人员 10 名,其中 7 名是德国人,3 名分别为英国人、法国人和丹麦人。广东潖江炮厂在建立初期聘 请了大量德国技术人员,然而各种史料对此显示的数目十分不一致。在厂长邓演 达的回忆录中显示20多

9、人, 在当时德方负责人易嘉伟的回忆录中显示50人左右, 摘 要 III 在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和第五十工厂厂史中显 示 40 多人,在重庆档案馆所藏档案显示:至 1936 年 9 月,计划招聘 48 人,实 际到厂 24 人。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史料,关于该厂德国技术人员的具体数目 无法确定。 关于中国近代最优秀的重机关枪马克沁机关枪的仿造原型问题也 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其原型是德国 MG08,有的认为是德国 MG08/15,还有还认为是 MG1909。本文通过对外形、技术参数的比较,发现既不 是德国 MG08,也不是德国 MG08/15,应该是这两种类型的中间型号

10、,可能是德国 MG1909。同样,由于缺乏德国 MG1909 的技术资料而无法确定。 第四、 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 响,但并不深远。中外学者把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上的地位和 作用,作为中德交流合作的一部分进行了极其笼统地评价,大部分学者认为德国 对国民党时期的军事建设包括军事工业在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到目前为止,没 有学者对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 进行过专题评述。本文通过对德国在枪炮、火药、军用化学、军用光学仪器、航 空等方面的全面考察与分析, 认为德国在国民党时期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产

11、生了广泛影响,但是不够深远。自 1938 年中德关系出现裂痕,德 国影响力开始减弱,特别是在 1941 年中德关系完全破裂后,德国在兵器工业发 展的影响力逐渐被美国所取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在中国兵器工业发展上占 据统治地位。同时,本文对德国未能帮助中国兵器工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原因 进行了探讨与归纳,从工业基础、资金状况、国内外政治环境、国民党官员素质 及其过分依赖心理、 德国资本主义本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等 7 个方面进行了全面 地分析。 总之,德国为国民党时期兵工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本文对 这一方面研究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方面,如对参与中国近代兵工事业的 德国军火商、

12、洋行和兵工领域内的留德学人的群体或个案研究、仿制德国武器的 技术引进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德国 南京国民政府 兵工事业 德国军事顾问 中德贸易 留德学人 Abstract IV ABSTRACT In 1927,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but it was confronted with some strong local warlords. Meanwhile, it was badly threatened by the gradual growth of the communis

13、t forces and the growing ambitions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Chiang Kai-shek and local warlord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industry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self-defense capability. Germany, as a well-developed military industrial country, was willing to help China rebuild and de

14、velop military industry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 good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Sino-German military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Sino-German relations had entere

15、d an unprecedented “golden honeymoon“ period in 1928-1938. A large number of German military advisers had been recruited in China. Many German military firms had provided a great deal of machines,equipments and materials to help develop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A lot of domestic senior technicians

16、with German education background worked in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and gradually became leaders or backbones. Through the above three forces, Germany helped China not only set up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new arsenals, but also successfully produce many German weapons. The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made by countries such America, Russian, Britain, French could not exceed Germanys in 1928-1938. Germany played a key role no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