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087410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 1.1 思考的起点思考的起点 ? 1.1.1 研究本体概述研究本体概述 本文研究的本体:园林理水的新手法。 园林在辞海中的释义是:“种植花木,兼有亭阁设施,以供人游赏休息 的场所”1。 “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晋魏时期(220589 年)的诗文当中,如 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 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 “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2在殷商时期(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 ,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 、 “猎苑” ;秦汉时 期(前 2

2、21公元 220 年) ,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 ,官署或私 人的称为“园” 、 “园池” 、 “宅园” 、 “别业” ;唐宋以后, “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 广泛,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审美意识的 不同,园林也不再拘泥于名山大川、深宅大府之中,而是延伸出了“风景园林” 的概念,包括森林公园、广场、街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 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园林理水原指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今泛指各类园林中的水景处理。理 水在园林的诸多构成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园林的山石得水而媚,花木傍水而 秀,禽兽得水而欢。园林理水有着重要的美学作用。理水可

3、以使园林变得灵动, 由于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映射的,因此能减轻建筑、山体的凝滞感,使动静 互为映衬;理水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无论是狭小的空间或是开阔的空间中,水 都能以某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可能是跌落的水花,可能是如镜的湖面,也可 能是悦耳的水声;理水可丰富空间,水可以映射周边景物,形成虚的景象,扩大 了景观的视觉空间,水可以划分和界定空间;理水带来了多样的景致,如游鱼戏 蛙、白芦红荷等;理水可调节小气候功能,使水域附近的局部小气候更加宜人, 更适合动植物的生存。 园林理水的新手法,在本文中指的是,在当代多元的、大众的、泛审美的审 美意识的影响下园林理水的新手法,是对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继承

4、和创新。传统 园林理水的手法很多, 大致可概括为来历去由、 随曲合方、 沿池驳岸、 涧瀑生奇、 藉水成景这几种。本文探究的新手法,是园林理水与当代的新需求和新技术地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8 合,结合在当代审美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开放、亲水、生态等理水的新特征,力求 创新,但又在核心处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既对传统有继承又符合当代人的生 活、审美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园林,意义延伸到了风景园林,甚至把景观也放 在其中。 文章内所提的园林理水也包括景观中的理水, 景观是近几年新兴的词汇, 本文在名称的陈述上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尤其是研究手法的

5、时候,只提“园林” 是为了在文章中,学术专有名词的延续。还有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当代审美 意识是指中国当代的审美意识。 ? 1.1.2 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缘起 水在自然界中充当着奇妙的角色, 她总是散发着魅力, 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吸引着人们向她靠近。我的家在一个小镇上,家后面有一条小河,是瓯江的一条 小支流。 这条小河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套着的游泳圈与一群小伙伴一起戏水; 撩着裤脚在岸边抓虾;在岸边的歪脖子树上荡秋千;在河埠石条台阶的下面摸螺 丝;在枯水期的时候,跑到河底抓小鱼;在漫大水的时候,坐着大脚盆,摇到丝 瓜架边,摘丝瓜。等我长大一点的时候,小河变脏了;岸边的歪脖子树、小 花、

6、小草没了;石条台阶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高高的、硬硬的青石板驳岸 和一条青石板栏杆。那次河道理水的结果,阻隔了我们与水的接触,减弱了河道 的自净能力,甚至磨灭了这条小河的记忆。 到底怎样的理水手法,才适合我们的需求呢?现今,园林理水手法还是处于 相对盲从的状态,要么对传统理水手法全盘接受, ;要么全部否定,照搬西方的 一套。然而,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重要的是强调主客体统一,追求天人 合一。我们对水景的情感是讲究亲近、亲切、和谐。 所以,本文在研究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去探讨园林理水的新手法,希望能总结 出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园林理水的新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

7、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9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综述 国内外在园林理水手法的理论研究多依附于园林的规划或是设计方面的书 籍,或者是治水方面的研究,但近年来也有专门的关于园林理水的研究。 ?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的现状 计成的园冶全书中并没有“理水”的专篇。但是在书中多篇均涉及“理 水”的内容。可能作者认为“理水”的关键在于池、岸等的处理,而不在于水本 身。他把“涧” 、 “曲水” 、 “瀑布”和“埋金鱼缸”都放在“掇山篇”里,他推崇 依水堆筑假山,在书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 涧壑无水,似少深意”3。他总结了造园中的

8、理水原则: “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 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4。对传统园林的理水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提到“水曲因岸,水隔因堤”5。 “大园宜依 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6,陈先生提出了依水和贴水两 种大园和小园的理水方式。依水指的是因假山与建筑物等皆环水而筑,与水之关 系有高下远近之别;贴水是指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水面,园如出水上。 “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他还是强调以静悟动、静观的园林审美。 朱钧珍的园林理水艺术及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对园林理水做 了专门的分析,他把园林理水比作一棵树,去分析它的根、源、干、叶和花。列 举分析

9、了现阶段园林理水的水态的类型和水景的陪衬物。 但是对具体的园林理水 的设计的指导意义偏弱。 ? 1.2.2 国外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现状 作庭记 (作者不详,可能是橘俊刚) ,提出“立石遣水” 。在“立石诸样” 篇中,提到遣水模拟海景,它将立石的形样分为,为大海样、大河样、山河样、 沼池样、苇手样五种庭池形式。在“汀形诸样”篇中,陈述“汀形”即岸与水的 交界轮廓的尖如锄锋、凹似锹形的岸线处理。 “岛姿诸样”一篇中描述了池中筑 岛及其岛形。 “立泷次第”与“落泷诸式”描述了瀑布的做法和形式,后面一篇 中,还把瀑布分为“向落、片落、传落、离落、棱落、丝落、左右落、横落”7 等十种形式。不同的形式表

10、达不同的感情。 “泉事”中论述了井泉与喷泉的做法。 此书,在日本造园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中,对理水及其手法的阐述也是非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10 常具体的,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园林理水的特色。 在近些年出现的西方水景营造研究书籍,如(英)James Allison 的园林 水景 , 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滨水景观设计丛书 ,(法)让马克斯 罗卡的法国水景设计-城市水元素 , (韩)朴景子的韩国水景景观设计 , (美)纳什(Nash.H.)的庭园水景设计与建造(1) 等,大都采用图示的手 法描述着各个风格,各个场域的不同的理水的理念

11、与手法 ;又如世界建筑空 间设计.水景建筑空间.3及(德)Herbert Dreiseitl , Dieter Grau , Karl H.C.Ludwig 的德国生态水景设计:规划、设计和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等著 作则从建筑及科技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新技术与材料条件下的当代新水景。 ? 1.3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虽然在园林理水手法的研究方面,计成和陈从周都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但他们的观点比较适合文人园,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的园林理水的需要。 现今的园林理水手法经常出现“两边倒”的问题。其一为照搬传统园林理水 的作法,无视当代园林的尺度、开放度和人们参与的方式都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整 体环境。对传

12、统不加分析全盘接受,结果导致人们的活动受到限致,水与人们的 接触反而减少,脱离了时代的发展,园林理水的水平停滞不前。另一种倾向则是 对传统理水手法的全部否定,照搬西方的体系。这是更不可取的方式,因为西方 和中国在理水的理念上有原则性的区别。西方是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强调科技 和次序,因此在理水时,追求人工的几何形式美。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 是追求天人合一。因此,我们对水景的情感是讲究亲近、亲切、和谐。 美妙的水景可以让人驻足、 使人愉快; 糟糕的水景就会让人远离、 让人不快。 水景的营造是通过理水手法来实现的。 本文试图从传统审美意识与当代审美意识 的对比性研究出发,去分析园林理水在当代

13、审美意识下的开放、生活化、生态、 技术等新特征,进而去探讨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具传统人文精神的园林 理水新手法。当代园林理水的开放性是传统园林理水不具备的一点,观赏者不仅 由画外到了画内,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亲水活动。技术的发展也给园林理水 手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水形和水态就更为丰富,因而可以创造出更美妙的水 景。因此,园林理水的新手法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11 第二章 园林理水概述 第二章 园林理水概述 ? 2.1 园林理水的发展轨迹园林理水的发展轨迹 ? 2.1.1 唐宋之前“一池三山”基本理水模式的奠定唐宋

14、之前“一池三山”基本理水模式的奠定 “一池三山” 的基本理水模式最初是在汉代奠定的, 汉代建章宫内的太液池, 筑有三岛屿,分别是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池中种有荷花、菱角等藻 类植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园林理水的手法又有所进步。 如北齐的仙都苑 (由 原华林园扩建)周围数十里,院中筑五土山,象征“五岳” 。引漳河之水分流“四 渎”为“四海” , “四海”又汇集为大海。 “五岳” 、 “四渎” 、 “四海”的象征性将 园林理水的手法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当时社会的动乱,使得官僚士大夫阶级产 生寄情山水、 投身于园林营造的社会风潮,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宅院、 游憩园等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15、“流杯亭”的雏形“曲水流觞”就是东晋的官僚文人王羲 之约友人在绍兴的兰亭相聚。在水边饮酒赋诗,以酒杯流入溪,杯随溪水缓缓地 流下,客人沿溪边而坐,酒杯近谁就有他饮酒作诗。 ? 2.1.2 唐宋写意山水园及“左山右水”格局的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及“左山右水”格局的形成 这一时期,理水的手法上表现出了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隋代的西苑,总体布局以人工湖北海为中心。据记载:“海北有渠,名龙鳞渠, 渠宽约二步,沿渠作十六院,曲水环绕,院门皆临渠,渠上架桥, ”8形成一幅生 动的水乡之景。唐代,位于临漳县的华清宫,利用丰富的泉水,建有十六处汤泉 浴池,曰“十六汤” ,其中的御用长汤,中央有

16、玉石雕成莲花状的喷水口,泉水 喷出洒落池面如雨淋, 汤的周围还有数十间房屋环绕, 还有沉香木船游曳于汤中, 俨然一幅悠然自得的风景画。唐代的私家园林的理水更加突出诗情画意的一面, 如丞相牛僧孺的归仁里宅院,引水入园造一“滩景” 。又如,成都的杜甫草堂, 位于浣花溪畔,利用天然水景显示出的那种,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 来”9的自然情境,又突显了主人的文人情怀。 宋代园林理水出现了“左山右水”的格局,以艮岳为代表。此园东部以山为 主,西部则以水为主,引景龙江水入园。入园后的第一个水池称“曲江” ,是摹 拟唐代的曲江池, 池中筑岛, 岛上建蓬莱堂, 水池西南有回溪, 以后又分流为二, 并经峡谷流成山涧的形式,造成“水出石口,喷薄飞注如兽面”10的景观,名曰 白龙沜、濯龙峡。涧水出峡谷以后流入“大方沼” ,池中筑二岛一为芦渚、二为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陈秀当代审美意识下的园林理水新手法探究 12 梅渚,大方沼的水又流向二个较小的池即凤池和研池。另外园内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