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855167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及伏笔、照应的技巧。 3.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体会烛之武说理的语言艺术。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悟烛之武的爱国情怀。,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或

2、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也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散文作品,它的不少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大的诸侯国乘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取霸主地位。秦、晋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暂时的共同利益。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3、;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而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这样,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晋国自然想到了联合秦国。本文写的就是郑国在秦、晋两国联军直逼城下的危急关头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1.识字注音 函陵(hn) 氾南(fn) 佚之狐(y) 缒(zhu) 瑕(xi) 阙秦(qu) 杞子(q) 逢孙(png),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3.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同“矣”) (2)共其乏困(通

4、“供”,供给) (3)秦伯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5.古今异义 (1)无能为也已 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2)越国以鄙远 古义:越过别的国家。今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

5、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倦。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社交场合。,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6.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2)且贰于楚也(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4)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

6、名词,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削弱) (8)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在西边) (10)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2)臣之壮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 (13)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14)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5)与郑人盟(名词用作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

7、3,4,5,6,7,7.特殊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5)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7)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8)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9)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文意试作分析。 提示 “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谓言简意赅而形神俱备。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铺垫。 从秦、晋围郑

8、的原因看,无礼于晋、贰于楚这两件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这是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基础。 2.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文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文公明理退兵(一场虚惊)。,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第3段叙述烛之武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的经过。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几层意思?试加以概括。 提示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烛之武的说辞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

9、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并点明晋国的贪得无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及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剖析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深刻反省,勇于自责,可见其头脑清醒,胸怀宽广,情真意切。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剖析 由此句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有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

10、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重要原因。,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第1段中,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做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

11、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阅读第3段,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作用? 提示 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一是表明了情况已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他的献身精神。 4.晋文公退兵的理由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这件事? 提示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为理由退兵。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这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分析。“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的退兵

12、,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晋文公果断地退兵,可以看出其头脑清晰,判断理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5.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提示 佚之狐在形势危急之时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且非常肯定地说明烛之武此去的结果,除了说明烛之武的才能之外,也说明佚之狐善识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预见性,临难不慌,在危难中寻找化解的机遇,具有运筹帷幄之才能,决胜千里之气魄。相对烛之武来说,佚之狐无疑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6.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提示 (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

13、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4、”,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 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

15、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国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完整而严谨。,2.巧设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做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非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之所以能

16、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暗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伏笔与照应的运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请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抛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国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