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84536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生物知识点总结(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名_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1章 认识生物第1节 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氧气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除体内废物。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排便不属于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长例: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繁殖例:蜻蜓点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

2、异的特性遗传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龙,凤生凤变异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二、生物:生石花又名玉石头、珊瑚虫非生物:钟乳石、珊瑚、化石第 46 页第2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 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3、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同

3、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4、 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5、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6、 抽样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随机取样,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例如,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在大田调查时,常用的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2.样本大小合适,以减小误差。一般来说,样本越大,调查的结果越准确;样本越小,越容易产生误差。但是,样本越大,调查的工作量也就越大。 明确调查目的七、调查的一般过程 选择调查材料选择

4、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分析 方法步骤:8、 调查的注意事项1.不要凭个人爱好取舍,认真观察,如实记录。2.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和伤害动植物。3.注意个人安全,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等。4.调查范围较大的时候要抽样调查。 按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九、生物的归类 按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第2章 了解生物圈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2、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四、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3、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5、: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5、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 光没有光,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在水生植物中,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多。在透光带以下,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在陆生植物中,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比如松、杉、杨、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比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光照不但影响植物,也影响动物。光照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河水里的鱼,身体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这与光照射有关。光照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光照兆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光照能影响动物

6、的光周期现象。例:鸟类的迁徙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春兰秋菊2.温度 例:南橘北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却很窄。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4. 空气没有空气,生物将无法进行呼吸,大部分生物无法生存。6、 探究和实验1. 六大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 对照实验变量的判定: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

7、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还要排除偶然因素。3. 设计探究实验原则:单一变量性原则对照性原则重复性原则4. 实验时鼠妇数目尽量多一些的目的: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可靠。5. 实验时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目的: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6. 假设的提出要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是随意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通过探究去验证。7.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定: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就是不做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实验组就是做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的或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处理的那一组。例如在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对蚯蚓来说,潮湿

8、的条件是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而干燥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7、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争夺资源、空间等现象。例: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合作关系:蚂蚁蜜蜂昆虫往往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猪肉绦虫、跳蚤、菟丝子、虱子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氯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利互惠,共同生活)

9、2.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竞争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寄生、共生等。3. 不要误以为同种生物之间都是合作关系,也存在相互残杀和竞争的关系。8、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 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作用:减少蒸腾作用),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2. 由于生活环境而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3. 在炎热缺水的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4. 北极熊的保护色。5. 鱼的身体呈梭形。6. 青蛙冬眠。7. 青蛙、鲫鱼的体色。8. 黄蜂腹部黑黄相同的条纹,能对敌害起到警示作用,利于自我保护。9. 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10.

10、 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11.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普遍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普遍存在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是一种适应;生物的体色与环境差异很大,易被天敌发现,能吓退天敌,也是一种适应。9、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影响大气环境: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降水量。2. 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3. 影响土壤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4. 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和适应1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影响生物 环境形成统一整体第2节 生物

11、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例: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判断一个区域是否是生态系统,不在于区域范围的大小、生物数量的多少,关键是看是否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主要是太阳(主要由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2、 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部分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例如:植物中的菟

12、丝子、猪笼草)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例如:动物中的蚯蚓、蜣螂)不是所有的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只有靠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例如:真菌蘑菇)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2. 食物链的书写方法 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要将一个食物网变成生态系统,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指向捕食者。例:兔吃草,狐吃兔 草 兔 狐3. 食物链不仅包括一个生态系统中

13、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还包括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4.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 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青蛙 蛇 猫头鹰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五级消费者4、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也就是说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的数量(所含有机物总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相对越少,越靠近顶端的生物的数量(所含有机物总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相对越多。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14、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最终危害人类。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食物链(网)的能量流动起点是生产固定的太阳能。五、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数量最少的是营养级最高的动物。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一般地说,能量的流动是单项的,在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 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个体的数量就越少。(能量、数量逐级递减,有毒物质逐级递增)呼吸消耗 呼吸消耗 呼吸消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