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084352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北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 页。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教学准备:课件、五种颜色的粉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老师要带几名同学参加新城正在进行的主干道升级改造,去参加搬砖的义务劳动,谁愿意去?(全班学生一起举手)师:我找5 位同学到前面来。大家为这5 位小志愿者鼓掌。板贴表格:数量姓名师:请每一位同学在表格下面的一行用彩色粉笔分别写上自己的名字。出示学具砖。师:先请大家感受一下每块砖的重

2、量,当心别砸着脚。5 位学生逐一传递一块砖,体验砖的重量。师:我现在分配一下任务:生1 搬3 块, 生2 搬2 块,生3 搬10 块,生4 搬3 块,生5 搬12 块。大家记住每人搬砖的数量了吗?生:记住了。师:听好要求:每人把分配的砖的数量填入表格第一行;每人搬的砖画在表格数字上面,摞成一摞。现在开始。【评析】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砖的重量是为了强化数据悬殊带来的“ 不公平”,引发学生追求“平”、“均”的强烈欲望。填写表格,一方面是为了回归教材,另一方面是对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渗透。“摞砖”一方面是为了使数据直观化,另一方面是引发学生的“平”与“

3、不平”、“公”与“不公”的认知冲突,为后续“移多补少”打下基础。每个人所使用的粉笔颜色不同,为后续“移多补少”的直观效果作好铺垫。二、体验不“平”,感悟“平均”师:面对老师分配的任务,你有什么话要说?生1:他们搬的砖不一样多。(师板书:不一样多)生2:他们搬的砖数差别很大。生 3:老师,这样分配任务差别太大,很不公平!(师板书:不公平)师:怎么就不公平了呢?生:多的太多了,少的太少了。师:“多的太多了,少的太少了。”看看表格上面同学们画的图,大家还有什么话说?生1:有高有低。生2:不平。师:从图上看就是“不平”,这就是刚才说的“不公平”,有多有少,有高有低。怎样才算公平了呢?生1:大家一样多就

4、公平。生2:每摞一样高就平。师:你有什么办法实现公平,能够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也就是大家说的“平” 了呢?生:把多的匀给少的。师:好!你这个“匀”字用得好。谁能 把“匀”字换一种说法?生:把多的挪到少的上面。师:要是不用“挪”,也不用“匀”,还能怎么说?生1:把多的移给少的。生2:把多的均给少的。师:这个“ 均”字用得妙“! 均”就是“移”、“挪”,通过“移”、“挪”、“匀”、“均”就实现“平”了。那就请大家赶快“移一移”、“挪一挪”、“匀一匀”、“均一均”吧!师:找两位同学到前面做,同桌在下面自己试着做一下。要求“移”、“挪”的时候不改变砖的颜色。学生在下面画图,并进行“移”、“挪”。师:现

5、在“平”没“平”?怎么“平”的?生:“平”了。“均”平的、“匀”平的、 “移”平的。师:我们把多的“匀”给了少的,我们把多的“移”给了少的,我们把多的“均”给了少的。这种方法极为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大家认为叫什么合适?生1:“平”多给少。生2:“均”多给少。生3:“移”多给少。师:我们选一个,就叫“ 移多补少” 吧。(板书:移多补少)【评析】不“公”不“平”是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和图形得到的结论,“挪”、“移”、 “均”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也就是说, 问题是学生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 生想出来的。让学生说出“不平”和“不均”,体会“平”和“均”的含义,为下面的 “平”和“均”作好铺垫,同

6、时对理解“平均数”打下基础。三、问题解决,形成概念师:通过刚才的“移多补少”,实现“平”了以后,我们来看看每个人搬几块砖?生:6 块。师:刚才 5 位同学搬的砖里面没有 6 块啊?6 块从哪儿来的?生:移多补少得来的。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6块? 生:通过计算得到。师:怎么想到计算的?生:不是有数吗?有数不就可以计算吗?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的?生:把砖数合在一起,再除以5,不就可以了吗?师:写个算式看看。生:(3+2+10+3+12)5=6(块)。师:看来,6 块是大家认同的。6 块这个数是“平”的,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也就是“均”出来的,那么我们来给“6”这个数起个名字吧!生

7、1:叫均数。生2:叫平数。生3:叫匀数。师:都有道理,我们叫它平均数吧!6 就叫做 3、2、10、3、12 这 5 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评析】概念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果这一点欠火候, 以后就再也难以修复和弥补了。第一环节是让学生感受由“不平”到“平”,由“不均”到“均”,这一环节则是将“平”、“均”凝聚成一个概念平均。使“平均数6 不是5 位同学搬的砖里面的数”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学生也就能够理解了。并且使“遇数则算”的意识得以强化,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平均数,也使得本节课的重点得以落实。四、理解概念,体会作用师:这个平均数6 是怎么得到的?生:平均

8、数是通过“移多补少”而得到的,平均数还可以通过计算而得到。师:如果我们要选一个数作为 3、2、10、3、12 这 5 个数据的代表,你认为选哪个数比较合适?生1:3 出现了两次,是3。生 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3 虽然出现了两次,但是与10、12 差距较大。生3:我同意生2 的看法,我认为用平均数6 作为这5 个数的代表比较合适。师: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学生不作声)师:6 不在这5 个数之中,让它作为代表能行吗?生1:可以,因为6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生 2:6 比大数 10、12 小,比小数 2、3大,处在中间位置。师:有道理。那好,就选6 吧!师:我们就说“平均数6 是3、2、10、3、

9、12 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大家多读几遍,然后说给同桌听一听。(板书:平均水平的代表)【评析】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第一个统计量,学生虽有所接触,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才能够进一步理解,也初步明晰了它的作用平均水平的代表。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所限,在学生充分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之后,教师示范、学生试说也是必要的。五、回归教材,加深理解研读教材。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把教材翻到第90 页,认真阅读教材,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和不明白的找出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阅读教材,并交流汇报。生1:机灵狗爱提问题。生 2:我认为“可以把多的补给少的”重要,计算也重要。生3:可以用表格表示数,还可

10、以画图表示数。师:我们要像机灵狗一样爱提问题, 要能够从书中找出重要的内容,还要学会用表格、画图等方法来表示数据,更要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还有笑笑和智慧老人,善于动脑筋,是解答问题的高手。师:教材第90 页让你“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谁来说一说?生:我们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师:什么平均成绩?生:上周我们班数学小测验的平均成绩。师:数学小测验的平均成绩,就是我们班同学数学小测验成绩平均水平的代表。生:还有昨天体育课上我们班同学跳远的平均成绩。师:我们班同学跳远的平均成绩,就是我们班同学跳远成绩平均水平的代表。师:好了,平均成绩就说到这里。生活中,只要有一组数据,就有这组数据的平均

11、数。因此,平均数还有很多很多!【评析】教材是教学之本,“用教材教”就是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同时,让学生养成阅读教材、质疑教材的习惯和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要关注教材最下面的问题“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使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回归生活。师:下面每人写一组数据,然后讲给同桌听,并让同桌计算平均数。师: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生 1:我写的数是 3800 和 4600。我妈说她的工资是3800 多元,我爸说他的工资是4600 多元。他们俩的平均工资是4200 多元。师:多的咱就不说了。大家共同算一下他们家

12、人均收入是多少元?生2:是4200 元。生 3:不对不对,你只算了爸爸妈妈,他们家3 口人,应该是2800 元。生1:我还有个妹妹,我们家人均收入是2100 元。生4:他们家还有爷爷奶奶,人均收入应该是1400 元。师:好了!生1 说的虽然不是他们家的人均收入,但4200 确实是3800 和4600 的平均数,而2800、2100、1400 虽然反映了他们家的人均收入,但已经不是3800 和4600 的平均数了。看来生活中的平均水平和我们数学中的平均数还是有差异的。今后遇到问题要仔细思考,谨慎作答。这个问题就到这里吧,下课后自由分享。【评析】生活是知识之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有效地

13、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举例不仅能够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解决问题。师:教材中还有几个平均数的“ 亲戚”,大家愿不愿意来认识一下?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91 页,看看下面的“练一练” 中“姓1”的和“姓2”的两位,先考察一下与平均数有没有“血缘关系”?认真读一读,然后再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师:好!下面大家拿出练习本算算,并记住你用的方法,算好后就把笔放下,然后举起你的小手。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师:好!差不多都算好了。下面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第一小组展示第1 题,第二小组展示第2 题的最高气温的平均值,第三小组展示第2 题的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其他小组作好评

14、判和发问的准备。(其他小组评判并提问)【评析】用“亲戚”、“姓1 的”、“姓2 的” 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得问题更加鲜活,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第1 题,并没有先问学生“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而是把题目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应对完整的问题,自己先行解决。另一方面,两道题放在一起集中“处理”,让学生集中思维、系统思维,给学生留有相对较长的思考时间,也使课堂增加了整体感和节奏感。六、归纳反思,总结提升师:今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 平均数。请大家结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说一说这位新朋友平均数,他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它和我们学过的数有什么区别?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再说。生1:平均数是“平

15、”出来的,是“均”出来的。生2:平均数是算出来的。生3: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出来的。 师:“平”、“均”、“算”、“移补”都是得到平均数的方法。如果给你一组数据,你会怎么做?生 :算 呗 ! 师:为什么?生:这样简单啊!而且我还有计算器帮忙。师:计算器派上了用场。那平均数有什么用呢?生:体现平均水平。师:说得对,平均数是平均水平的代表。那平均数与以前我们学过的数有区别吗?学生眉头紧锁,面面相觑。师:好!这个问题我来说,以前我们学过的数是一个独立的数,都是对一个人、一个物体来说的。而平均数就不同了,它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离开了这组数据平均数也就不存在了。刚才“平均收入”的故事告诉我们:总钱数不变时,人数越多,平均收入就越少。师:好了! 今天,我们运用“移多补少”和计算这两种方法,结识了数学大家族的新伙伴平均数。正是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因而我们常常让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去参加比赛,让平均数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平均数。【评析】课堂小结不是点缀课堂的一个环节,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的归纳、方法的提炼催生能力的提升。“平均数”、“平均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