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832578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布置图规定概要(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备布置图,(1)所有图线都要清晰光洁、均匀,宽度应符合要求。平行线间距至少要大于1.5mm,以保证复制件上的图线不会分不清或重叠。 (2)图线宽度 图线宽度分三种:粗线0.91.2mm;中粗线0.50.7mm;细线0.150.3mm。设备轮廓用粗线,设备支架及设备基础用中粗线,其它用细线。动设备(机泵等)如只绘出设备基础,图线宽度用0.9mm。 注:凡界区线、区域分界线、图形接续分界线的图线宽度均用0.9mm。 (3)图纸和表格中所有文字(包括数字)书写必须字体端正,笔划清楚,排列整齐,间距均匀,粗细均匀。应符合国标GB4457.3中的要求。,(4)字号(即为字体高度)参照下表选用:,第二部

2、分,一些常用设备布置的设计规定 HG20546.592,跳至,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建、构筑物(或障碍物)间的净距(HG20546.2-92),1 2 3 4 5 6 7 8,净空高度或垂直距离 HG 20546.2-92,平 台,注:对于任何架空的输电线路,净空高度至少应为6500mm,返回,标高 HG 20546.2-92,返回,4 换热器的布置,4.1 布置原则,4.1.1 布置时要考虑换热器抽管束或检修所需的场地(包括空间)和设施。当检修时,汽车吊不能接近换热器时,应设吊车梁。地面轨道或其它检修用设施。 4.1.2 换热器管束抽出端可布置在检修通道侧。所需净距见HG20546.292第3章规

3、定。 4.1.3 尽量避免直径较大的两个以上的换热器叠放在一起布置。若工艺有特殊要求或考虑节省土地面积起见,可考虑将换热器叠放布置。但不应有维修困难的问题存在。 4.1.4 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换热器上方如无楼板或平台隔开,不应布置其它设备。,4.2 布置要求,4.2.1 卧式换热器 4.2.1.1 布置时应避免换热器中心线正对管架或框架柱子的中心线,以利换热器管程的污垢清理及更换单根管子。 4.2.1.2 在管廊两侧成组换热器的布置要求所有换热器封头与管廊之间的距离几乎一样。根据换热器的管程管口取齐的布置方式,个别较长的换热器不宜伸入管廊太多,同时兼顾管廊下通道要求及美观。 4.2.1.

4、3 换热器与相邻换热器或卧式容器之间,支座基础或外壳之间及法兰的周围最小净距应符合HG20546.292第3章的规定。 4.2.1.4 卧式换热器的安装高度应保证其底部连接管道的最低点净空不小于150mm。 4.2.1.5 框架平台上换热器的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不可在卧式换热器的管子抽出区内设置障碍物,并向土建专业提出在平台抽出管子的一侧应采用可拆卸式栏杆。 (2)换热器的管束可采用汽车吊抽出,如果不允许采用这种方法,则考虑采用单轨吊车或其它固定式的起吊设施。 (3)换热器端轴向前方与平台栏杆净距见HG20546.292第3章规定。 (4)换热器支承点标高,除考虑底部管口及排液阀的配

5、管所需净空外,对于钢平台设备支承点,至少要高出平台20mm。对于混凝土楼面,设备支承点至少要高出平台50mm,当支承点高出楼面(平台)太多时,应由土建专业增加可承受水平力的钢支架。 (5)在换热器外壳(侧向)与管廊柱子之间通行或检修的最小间距见HG20546.292第3章规定。 (6)平台上并排布置两个换热器时,支座的位置应按设备长度及土建布梁的情况进行协调,并与土建设计人员协商决定。 (7)换热器支座的固定侧及滑动侧应按管道柔性计算要求决定。,4.2.2 立式换热器 4.2.2.1 立式浮头式换热器布置在框架平台上时,其上方应有抽管束的空间。 4.2.2.2 位于立式设备附近的换热器,其间应

6、有1m的通道。 4.2.2.3 立式换热器尾气冷凝器的布置可参照容器的布置;再沸器的布置可参照塔的布置。 4.2.2.4 立式换热器顶部如有液相中的小排气阀时,操作人员应能够接近它。如不易接近,则应设置直梯。 4.2.3 对于有保温层的换热器,其相关的间距值应是指保温后外壳的净距。 4.2.4 换热器的介质为气体并在操作过程中有冷凝液生成时,换热器的出口管一般应为无袋形管,并使冷凝液自流入受槽内。此时,换热器的标高应与受槽有关,设备布置时应核对。,5 泵的布置,5.1 布置原则,5.1.1 敞开、半敞开与室内布置 5.1.1.1 年级端最低温度在38以下的地区,宜采 用室内布置。其它地区可根据

7、雨雪量和风沙情况等采用敞 开或半敞开布置。 5.1.1.2 输送高温介质的热油泵和输送易燃易爆或有 害(如氨等)介质的泵,要求通风环境的,一般宜采用敞 开或半敞开布置。 5.1.2 集中或分散布置 5.1.2.1 集中布置是将泵集中布置在泵房或露天、半 露天的管廊下或者框架下,呈单排或双排布置形式。 对于工艺流程中塔类设备较多时,常将泵集中布置在 管廊下面,在寒冷地区则集中在泵房内。 5.1.2.2 分散布置是按工艺流程将泵直接布置在塔或 容器附近。泵的数量较少时 ,从经济上考虑集中不合理, 或工艺有特殊要求,或因安全方面等原因,可采用分散布 置。,5.1.3 排列方式 泵的布置首先要考虑方便

8、操作与检修,其次是注意整齐美观。由于泵的型号、特性、外形不一,难于布置得十分整齐。因此,泵群在集中布置时,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布置方式。 5.1.3.1 离心泵的排出口取齐,并列布置,使泵的出口管整齐,也便于操作。这是泵的典型布置方式。 5.1.3.2 当泵的排出口不能取齐时,则可采用泵的一端基础取齐。这种布置方式便于设置排污管或排污沟。 5.1.4 当移动式起动设施无法接近重量较大的泵及其驱动机时,应设置检修用固定式起重设施,如吊梁、单轨吊车或桥式吊车。在建、构筑物内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5.1.5 布置泵时要考虑阀门的安装和操作的位置。 5.1.6 泵前沿基础边应设置带盖板的排水沟。为了防止可燃

9、气体沿排水沟窜入,也可使用排水漏斗和埋地管以取代排水沟。 5.1.7 泵房设计应符合防火、防焊、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并应考虑采暖、通风、采光、噪声控制等措施。,5.2 一般要求,5.2.1 在管廊下泵的布置 5.2.1.1 管廊上部安装空冷器时,若泵的操作温度340,则泵出口管中心线在管廊柱中心外侧600mm。若泵的操作温度340,则泵不应布置在管廊下面。 5.2.1.2 管廊上部不安装空冷器时,泵出口管中心线一般在管廊柱中心线内侧600mm。 5.2.1.3 布置在管廊下的泵,其方位为泵头向管廊外侧,驱动机朝管廊下的通道一侧。但大型泵底板较长时,可转90o布置(即沿管廊的纵向布置)。 5.

10、2.1.4 对于大的装置管廊的跨度很大时,泵出口管中心线可不受5.2.1.2的限制。,5.2.2 泵的维修与操作通道 5.2.2.1 泵的维修通道的宽度,泵之间和泵至建、构筑物的净距, 见HG20546.292;构筑物内泵的布置净距可参照建筑物内部泵的布置净距 进行设计,见HG20546.2-92规定。 5.2.2.2 泵前方的检修通道可考虑用小型叉车搬运零件时所需宽度,一般 不应小于1250mm,对于大泵应适当加大净距。 5.2.2.3 两台相同的小泵可布置在同一基础上,相邻泵的突出部位之间最 小间距为400mm 5.2.3 泵房内泵的布置 5.2.3.1 如泵房靠管廊时,柱距宜与管廊的柱距

11、相同。一般为4m和6m。跨距一般采用4.5m、6m、9m、12m。可采用单排布置或双排布置。其净距见HG20546.2-92规定。 5.2.3.2 泵房的层高(梁底标高)应由进出口管线和设备检修用起重设施所需的高度来确定,一般层高为4.05.0m。 5.2.3.3 罐区泵房一般设置在防火堤外,距防火堤外侧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与易燃、易爆液体贮罐的距离应满足防火要求。 5.2.4 泵的标高 5.2.4.1 泵的吸入口标高与贮槽或塔类设备的标高的关系应满足NPSH的要求。 5.2.4.2 确定泵吸入口标高时,一般要求吸入管线应无袋形(指露天布置时)。对于可能产生聚合的物料,应在停车时必须完全排放干

12、净。因此,要求吸入管带有坡度,坡度坡向泵的方向,并按照此要求决定泵的标高。 5.2.4.3 地下槽用离心泵,一般应放在与地下槽同层的高度。 5.2.5 对于需设置移动式泵的场合,应考虑同类型泵集中布置,并在附近布置移动式泵,使移动泵处在易通行又不妨碍操作与检修作业的区域。如需要以移动泵替代泵群中某台泵时,此泵应留有切换管道作业的位置。,6 卧式容器的布置,6.1 布置原则,6.1.1 多台卧式容器集中布置时,可按支座中心线或封头顶端对齐的方式布置。地面上的容器以封头顶端对齐的方式布置为宜。 6.1.2 卧式容器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下列情况之一来决定: 6.1.2.1 流程上该容器位于泵前时,应注意

13、泵的净正吸入压头的要求。 6.1.2.2 底部带集液包的卧式容器,其安装高度应保证操作和检测仪表所需的足够空间,以及底部排液管线最低点与地面或平台的距离不小于150mm。,6.2一般要求,6.2.1 卧式容器支承高度在2.5m以下时,可直接将支座(鞍座)放在基础上;支承高度大于2.5m时,宜放在支架、框架或楼板上。 6.2.2 卧式容器的间距要求见HG20546.292规定。 6.2.3 为使容器接近仪表和阀门,可将其布置在杠架内。如容器的顶部需设置操作平台时,应研究操作平台上配管后的合理净空。 6.2.4 容器内带加热或冷却管束时,在抽出管束的一侧应留有管束长度在0.5m的净空。 6.2.5

14、 集中布置的卧式容器设置联合平台时,为便于安装与检修,设备管口法兰至少高于平 台面150mm。 6.2.6 当容器支座(鞍座)用地脚螺栓直接连接到基础上,其操作温度低于冻结温度时,应在支座(鞍座)与基础之间垫一块150200mm厚的木块隔冷层。 6.2.7 卧式容器支座(鞍座)的滑动侧和固定侧应按有利于容器上所连接的主要管线的柔性计算来决定。(注:主要管线指温度高、管径大的管线。) 6.2.8 单独支承容器的框架,柱间中心距应比容器的直径至少大0.8m。 6.2.9 卧式容器下方需通行时,其净空高度不小于2.2m,7 立式容器和反应器的布置,7.1布置原则,7.1.1 大型反应器维修侧应留有运

15、输和装卸触媒的场地。 7.1.2 反应器支座或支耳与钢盘混凝土构件和基础接触的温度不得超过100,钢结构上不宜超过150,否则应作隔热处理。 7.1.3 流程上该容器位于泵以前时,其安装高度应符合泵的NPSH的要求。 7.1.4 布置在地坑内的容器,应妥善处理坑内积水和防止有毒、易燃易爆、可燃介质的积累。地坑尺寸应满足操作和检修要求。,7.2 一般要求,7.2.1 立式容器和反应器距建筑物或障碍物的净距和操作通道、平台的宽度见HG20546.292规定。 7.2.2 楼面或平台的高度 7.2.2.1 决定楼面(平台)标高时,应注意检查穿楼板安装的容器和反应器的液面计和液位控制器、人孔、手孔、设

16、备法兰、视镜和接管管口等的标高,不得位于楼板或梁处。 7.2.2.2 决定楼面标高时,应符合HG20546.2-92中人孔中心线距楼面高度范围的要求。如不需考虑其它协调因素时,人孔距平台最适宜的距离为900mm。 7.2.2.3 在容器和反应器顶部人工加料的操作点处应有楼面或平台,加料点不应高出楼面1m。否则,需增设踏步或加料平台。 7.2.2.4 容器顶部有安全阀时,应加局部平台或直梯。 7.2.3 在管廊侧两台以上的容器或反应器,一般按中心线对齐成行布置。 7.2.4 触媒的装卸要求 7.2.4.1 大型釜式反应器底部有固体触媒卸料时,反应器底部需留有不小于3m的净空,以便车辆进入。 7.2.4.2 为便于检修和装填触媒,反应器顶部可设单轨吊车或吊柱。 7.2.5 大型容器和带搅拌的大型反应器应尽量在地面上支承,以减少设备的振动和楼面的荷载。 7.2.6 带有搅拌装置的容器具反应器,应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搅拌轴顺利取出。 7.2.7 容器内带加热或冷却管束时,在抽出管束的一侧应留有管束长度加0.5m的净距,并与配管专业协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