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83156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评讲.ppt(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一模评讲,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 ,悠然自得,内心是 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 ,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A.踯躅 静谧 无所适从 B.徜徉 静谧 不知所措 C.踯躅 宁静 不知所措 D.徜徉 宁静 无所适从,1.(3分)D (“踯躅”指徘徊不进; “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 “宁静”是指心情安静平和; “静谧”是指环境寂静。 “无所适从”指不知依从谁才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强调“听从”; “不知所措”指不知该怎么

2、对付,形容惊慌、窘迫。),2.下列歌词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山是山,水是水,往事恍然如云烟,流浪心已憔悴,谁在乎?英雄泪。(英雄泪) B.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光阴的故事) C.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冰雨) D.爱是漫长的旅途,梦有快乐梦有痛苦,悲欢离合人间路,我可以缝缝补补。(风雨无阻),2.(3分)C (“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是拟人;A项“往事恍然如云烟”是比喻;B项“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可是终究是一阵烟”两句都是比喻;D项“爱

3、是漫长的旅途”是比喻),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日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光临,蓬荜生辉,请开怀畅饮! B.拙著新近出版,敬赠阁下拜读,如获赐正,荣幸之至。 C.因身体抱恙,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小狗呆萌可爱,惟妙惟肖。 3.(3分)B(拜读,谦敬词用错),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博览群书的文坛名宿冯亦代赞美说:“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 , ; ,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 , , 。” 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义尽化为诗 但其中跌宕迂回

4、又不是粗心之人所能把握的 从而以之入文 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 加之她的敏慧 而捕捉到她命意之所在 A. B. C. D.,5.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B. C. D. 5.(3分)B(为春,为夏,为秋,为冬),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务刺其大义 刺:批评 B.有禄即官也,何署为 署:代理 C.约事竣而给之 竣:完成 D.僦屋而居 僦:租赁 6.(3分)A(探求),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5、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文中称蔡先生为孝廉,是明清时对进士的雅称。 B.流官:明代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吏,他们有一定的任期,不同于世袭的土官。 C.下车:从车上下来。古代被封官员坐驿车去上任,后用“下车”指官员初上任。 D.三尺:法律。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7.(3分)A(明清时指举人),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4分) 8.(8分)(1)(4分)郡里学校有个学生被和他有仇怨的人中伤,蔡公查访清楚他被人诬陷的事实,向督学说清楚这件事。

6、(“中”“廉”“白”各1分,被动句式1分) (2)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4分) (2)(4分)将要卸任离开时,有人贿赂他二百两银子,他没有把赃银放入口袋里,只是登记并放在那里罢了。(“解”“赇”“污”“籍”各1分),9.根据第四段,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9.(4分) 查清实情,张榜公示; 区别对待; 完善制度; 晓以大义。(每点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注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10.简要赏析第二联

7、的表达效果。(6分) 11.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分),10.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10.(6分)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承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每点2分),11.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分) 11.(5分) 草木凋零的无奈; 人生向老的忧伤; 被贬他乡的哀怨; 家贫无以招待好友的愧疚; 对章秀才的赞美(赞美章秀才有魏晋名士的风度)。(每点1分),名句名篇默写(8分) (1)而后乃今培风 (2)不抚壮而弃秽兮 (3)荡胸生曾云 (4)架梁之椽 (5)佳木秀而繁阴 (6)赢得仓皇北顾

8、 (7)知耻近乎勇 (8)民无信不立,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答案:(4分) 运用场面和肖像描写,突出了老谈的另类;(2分) 为下文具体叙写老谈的另类作铺垫;(1分) 照应标题。(1分),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老谈”什么样的心理?(4分) (1)老谈轻声“嗯”了下,脸上浮起些许红晕。(2分) (2)老谈眉眼微蹙,依旧低声悄语地说,“副业,副业,”然后又添上一句,“专业也是操刀,不过是把大刀”。(2分) 答案:(1)自得(自豪);不好意思(害羞);(各1分) (2)谦逊(自嘲);酸楚。(每点1分),15.文中为什么多处写到老谈刻的印章?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印

9、章”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业余治印,表现老谈的另类;体现老谈对艺术的坚守,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老谈的印章成了市场的卖点,老谈却宠辱不惊,体现了老谈的人格魅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6.请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老谈的江湖,就这么大。 答案:(6分)老谈的生活圈子小,生活方式简单;老谈的生活态度坦然豁达,活出了自我;暗含作者对老谈的肯定与欣赏。(每点2分),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案:(6分) 首先,提出本文观点:忧乐精神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其次,从儒道佛三个角度,阐述中国文化具有忧乐圆融的特点;最后,阐述圆融的作用,并号召人们要敬重和发扬

10、圆融精神。(每点2分。第三层分为两层也可以),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作答时按照“首先”“接着”“最后”顺序进行概括。,所给答案简单清楚,3点6分。 即使放宽尺度,得分一般,总分6分,本题均分3.49分。 其中6分全市94人,5分1226人,4分9811人,3分7429分,2分1520人,1分500人,0分有1529人。,主要问题 1

11、、答题时语言啰嗦,概括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这也是后期复习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2、有少数同学竟然把文章分到五层或六层,这是一种不该出现的现象。从以往试题看,最多分为四层。分到五六层实属罕见,这应该是值得关注的又一个问题。 3、脱离文本,乱写一通。 4、依然有许多同学没有看分赋点的意识,答题没有分点,无条理。,审题要点 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捕捉关键句。 a.内容上: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b.结构上: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臵于文首、文 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这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a.关联词。如“和、及、另外、同时”表

12、并列,“不 题 仅、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递进,“然而、不 要 过、其实、与其相反”表转折,“因此、所以、总而 点 言之”表因果等。 b.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能表 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答题要点: 提取观点句。 划分段内层次。 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 分析概括全文思路答题要点: 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摘取、合取、自撰)(表达时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审 题 要 点 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捕

13、捉关键句。 a.内容上: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b.结构上: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臵于文首、文 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这对分 析思路大有帮助。 审 a.关联词。如“和、及、另外、同时”表并列,“不 题 仅、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递进,“然而、不 要 过、其实、与其相反”表转折,“因此、所以、总而 点 言之”表因果等。 b.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能表 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 分析概括 段内层次 答 题 要 提取观点句。 划分段内层次。 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 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

14、部分。(这里 点 分析概括 必然有合并同类项的过程),18.根据第二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6分)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 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神韵情采;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一、试题评价和得分情况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试题设置有效度高,区分度大,考出了学生真实水平。均分3.66,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参考答案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神韵情采;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评分细则: 按照评分标准一点2分评改。许多学生答题时往往把前两点的第二个“不同”丢掉,分别扣1分,所以得4分的

15、较多;答成“时代的文化风貌;人士的神韵情采;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评为0分;只举事例,没有概括,或答案来自别的段落均为0分。,二、存在问题: 1.答案只会从原文中简单摘取。如断章取义地答成 “有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不明白原文中“杂陈”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化风貌和两种不同的神韵情采。 2.不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概括,却答成事例的罗列;甚至从别的语段找答案。 3.语言概括能力差。如答第三点时直接从原文中摘抄“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会意气风发,在另一个时期又超然物外”。 三、建议: 1.现代文教学中也要加强审题训练,防范低级错误。 2.阅读教学中加强筛选和概括能力的训练。重视语言表达的概

16、括性和准确性。,19.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6分) 答案: 检验各派学说能否一以贯之; 考验人格能否臻于至上; 建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能容纳和包涵外来文化; 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试题评价和得分情况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有关“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7自然段,“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石”“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容纳和包涵”。第8自然段,“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就可以了。 最低分0分,最高分6分,均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