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830987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语气等)实词:名、动、形、数、量、代、副(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虚词:连、介、语、助、叹、(代、副)之一、代词 (一)、作动词的宾语 1.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指人、事物处所等。 (1)指人,主要是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等。指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用例很少。可译为“我”、“我们”、“你”等。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爱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2)指代物。可译为“它”,或仍用所代的名词。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2、之,中石没鏃。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误以为是老虎就射它,射中石头,箭头进入石中。看看它,原来是石头。(3)指代事。可译为“这件事”、“这个问题”、“这个道理”等。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十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这差事上,我的父亲又死在这差事上,如今我接续干这个差事十二年了,几乎丧命有好多次。”小子识(zhi)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学生们记住这个道理: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凶猛。(4)指代处所。可按前面表处所的词语酌情译出。请京,使居之,渭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无年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

3、人们称他京城大叔。(5)指代动作。“之”在否定句里作动词的宾语。一般要提到动词之前。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于梁惠王上 七十岁的人穿绸缎吃肉,老百姓们不挨饿不受凉,做到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这种事。2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就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动作,称为“使动用法”。 求也退,故进之;仲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让他前进,仲由好胜过别人,所以让他谦退。君将哀而生之乎?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让我活下去吗?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所以远方的如果不服从,就修礼乐使他们归附。 3作形容

4、词的宾语形容词本来不能带宾词加果带有宾语,就活用作动词。(1)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如焉?”曰;“富之。”论语子路冉有说:“人口已经多了,再办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2)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手下的人认为盂尝君看不起冯援,就给他粗劣的食物吃。(具:饮食的东西。)4.作名词的宾语名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有宾语,就活用作动词。(1)用作一般的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黔之驴驴怒不可止

5、,就用蹄子踢它。(2)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的很少。(3)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士 于是昭王建造了房屋并以郭隗为师(把郭隗当做老师)。 扁路过齐,齐恒公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路过齐国,齐桓公把他当做客人来接待。5.作间接宾语所谓间接宾语,就是及物动词带有两个宾语,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是间接宾语,在前,指物的是直接宾语,在后。(1)作有“授与”意义的动词的间接宾语,常用的动词有“赐”、“于”、“遗(wei 4)、“语(yu 4)”、“告”、“教”、“授”等。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庄公赐给他食物。公

6、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告诉他什么缘故,而且告诉他自己后悔了。(2)作一般及物动词“为”等的间接宾语。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兹蔓。郑伯克段于鄢不如趁早儿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起来。6.作兼语“之”作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兼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使之主事,而事治。(孟子万章上让舜主持工作,事情办得很好。 (二)作介词的宾语主要是作介词“为”、(wei 4)与”的宾语。 1指代人或原因等及庄公即位,为之诸制。郑伯克段于鄢等到庄公即位,替他请求制地。公与之乘。(左传庄公十年庄各跟曹刿乘坐一辆战车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百姓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百姓

7、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2.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他们俘虏了。(三)作补语1.不及物动词不用作使动用法时,它后面的“之”就充当补语,含有一个介宾词组的意义,相当“焉”。可以表示人、事物等。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于是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就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再见面了。”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干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史记刺客列传我听说骐骥强壮的时候,一天跑千里地,到了它衰弱的时候,劣马也比它快。2.用在及物动词后面,表示处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五亩大的院

8、落,在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绸子衣服了。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砍去大树的皮,在砍白了的地方写道:“庞涓死在这棵大树下。”(四)作定语(指示代词)起指示作用,可译作“这” “这个” “这样”等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来使秦国承担理屈的罪名。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这个姑娘出嫁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凭您的力气,简直不能损坏魁父那样的小丘。二、助词 放在句中,表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放在词的末尾,表示一定的意义。1用在定语和

9、中心词之间(1)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的”,或不译出。永州之野产异蛇。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产一种奇异的蛇。(2)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件件明察,但是必定拿出诚心去办。(3)表示限制关系。可译为“的”。无稽之言勿听。尚书大禹误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盂于公孙丑下三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4)表示分数关系。说明母数与分数之间的比例。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小的不

10、得超过九分之一。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让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不必译出。 (1)作主语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札记大学别人看自己,象是看见你的肺肝一样。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再说,水积聚得不深,那么水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2)作谓语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庄子骈拇伯夷和盗跖两个人,死的目的有不同,但是他们在自残生命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伯夷是对的而盗跖是错的呢? (3)作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天冷了,然后才知道柏树是最后凋落的。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

11、僖公三十二年我看见军队出发丁,却看不见军队回来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才能。(4)作时间状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我是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鹏之徒于南海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鸟飞往南海去的时候,在水面上击行三于里。(5)作定语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起初我解剖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是整个的牛。 (6)用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定,起提示的作用。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7)用在单句的主语、谓语之间

12、,表示强调。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凤鸟啊凤鸟啊!为汁么德行这样衰微呢?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魏风硕鼠3.帮助宾语提前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 (1)用在动词、副词的后面,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咚咚敲起战鼓,兵刃一交锋,就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顷之,烟炎张天。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用在形容词或动宾词组等的后面表示强调前一种情况一出现就会产生后种结果。可译为“就”、“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贷学了诗经,近就可以用来侍奉父亲,远就可以用来侍奉国君。三、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