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82984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 题 四,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在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社会习俗和衣食住行等方面

2、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演进,报刊、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史实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本专题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学习时,可以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引起这种变迁的因素。,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专 题 四,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在女童五六岁时开始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成为中国女性病态美的象征,给女子带来了无限痛苦。近人林纾曾写道:“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

3、止缠足,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缠足的陋俗逐步被废除。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平民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

4、方面的变化。,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穿衣打扮与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 (3)改革开放以后:受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政治生活,列宁装,干部服,单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有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

5、更加鲜明。 2西餐: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2)区别:在烹饪方式、_、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鲁菜,食品种类,(3)影响: _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餐,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3)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

6、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文化内涵,四合院,2西式住房: (1)出现。 鸦片战争后,在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_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成为典型特征。,租界,京、津,中西合璧,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原因: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改革开放,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西方礼仪的传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

7、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教育的普及,人们思想的解放。,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现代:_、_成为一种时尚。,清末民初,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_。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 (3)其他习俗。 民国成立后,男子_,女子迫令放足。 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简化,火葬,剪辫易服,公历,点头鞠躬,辛亥革命前后,民主、

8、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也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秩序的进步的革命意义。 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女子在获得_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受教育权利,3.近代以来新式礼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俗出现,但传统礼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史料】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

9、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材料三

10、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提

11、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

12、近代文明的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2特点 (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3)变

13、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 (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015云南曲靖期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

14、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以西装为代表的洋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15、,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装开始在中国流行,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新式旗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只符合“中西合璧”特点。,3(2015福建漳州市八校联考)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应于当时的( ) 内地乡村 发达地区 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满洲贵族 A B C D 【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明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D;辛亥革命、思想解放主要在城市,故错误,排除A。故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4下图所示的餐馆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广州 B杭州 C北京 D济南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最早的西餐馆伴随西方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