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10823017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2014年20西湖游记两则练习题及答案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提技能一课两练【练基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3)梅花为寒所勒()(4)石篑数为余言()(5)余时为桃花所恋()答案:(1)高耸的样子(2)喝足了酒(3)抑制(4)屡次(5)迷住2.翻译下列句子。(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译文: (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译文: 答案:(1)(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面颊,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酒,湖

2、水的波纹好像细软平滑的绸缎。(2)(西湖)月景更是难于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情趣韵味。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B.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C.其实/湖光染翠之工D.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解析】选B。B项正确停顿应为: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4.用课文原句填空。西湖游记两则(二)中与“西湖最盛”“为月”相照应的句子是:。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对红男绿女的“杭人”含有讽诮之意的句子是:!答案: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安可为俗士道哉5.课内阅读。(2012莱芜中考)阅读西湖游记两则(二),回答(1)(3)题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解析】选D。D项中“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A项中两个“然”的意思分别是“然而”“的样子”;B项中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的”“到”;C项中两个“相”的意思分别是“争着”“做宰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译文:_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_答案: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3)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答案: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

4、,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练能力】(2013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

5、,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佛迹院:寺庙名。汤池:温泉。悬水:瀑布。折:弯转。缒(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倒行:顺来路回去。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度:越过。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答案:吃回头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为”均是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与,对。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译文:_答案:(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附【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高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翁。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