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经济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82097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特色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特色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特色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特色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特色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特色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特色经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与途径分析摘要: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发挥区域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好的途径。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比较;产业选择;途径分析一、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 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进一步说,要把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就需要研究什么是“特色”。按照中国词典中关于“特色”的解释,“特色”的原意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色彩、风格。其特有的属

2、性是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而有学者把特色概念定义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即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1在杜肯堂教授等所著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中, 我们看到:“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毅博士进一步明确提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3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区域特色

3、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其定义应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区域遵循地域劳动分工协作的原则,依据自身区域特有的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形象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特征的综合表现。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是随着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4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 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

4、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使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于1817年提出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也就是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这个革命性的概念超越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在理论上做出了新的创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效率,提高

5、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定基础,但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波特菱形)构成了竞争优势。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较成功地解释了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事实上,国际贸易并非是自由贸易,国与国之间

6、的贸易存在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即使 WTO成员国之间也存在许多限制,产品在国与国之间也不是自由流动的。这导致各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扭曲了比较优势原则。反而国内的区域(特指行政区划的区域)贸易更趋向自由贸易,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度高,区域分工与交换充分建立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此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区际贸易己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因此,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区际贸易。 2、区域优势理论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优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条件优势,二是生产优势,三是产品优势。5所谓条件优势,是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所形

7、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它与区域差异中的自然差异相对应,是区域自然差异的表现。条件优势是地区优势得以形成的原本基础,它虽是先天性的优势,又是需要加以改造和利用的潜在性的优势。生产优势是地区可能进行某种生产的优势,它是对条件优势某种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后形成的,因而是一种可能利用的优势。比如已布局的工厂、已修建的铁路、已开垦的耕地等等。而产品优势是生产优势的实现,是对生产优势合理利用的结果,因而是一种现实的地区优势。比如,粮食、棉花、能源、机器、布匹、客货运量、商品销售额等等。产品优势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的经济意义之所在。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产品优势以生产优势为基础,生

8、产优势又以条件优势为基础。 区域优势是一系列因素的函数,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大体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要素、区域位置的空间经济联系、 人文传统的经济优化能力、区域竞争力、政策因素等,在一定区域内,它们具备的优于其他区域同类因素的特征即为条件优势。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这些因素对区域优势形成及影响的重要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6三、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做出了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时所提出的筱原两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

9、率上升率基准。筱原的两基准提出来之后,很快为政府所采纳,在1963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以及1965年制定中期经济计划时,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筱原基准。但是,正如小宫隆太郎教授指出的那样,日本的产业政策所扶植和发展的大体是政府及其背后存在的舆论所想要在日本建立的产业,而制定产业结构的标准只不过是后来加上去的理论而已。小宫隆太郎认为,日本政府必须建立并大力加以扶植和保护的产业基本上是有关国家威望的产业,即大体上能够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的产业:第一,应当是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比日本先进的近代国家(从明治时期到战争结束时为止)、发达国家(高速增长时期)或尖端技术国家(1970年以后)已经拥

10、有的产业,能够象征产业国家之强大,并且是只要日本作出一定努力(保护、扶植)就能拥有的产业。第二,必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人人都关心其发展,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新闻价值的产业。对政府来说,只有这两个条件的产业才是值得作为保护扶植对象的产业。 筱原两基准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界定,虽是依据日本的国情而提出来的,却具有普遍意义。但它并未终结真理,仍需进一步完善。筱原基准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业的选择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规划,因而从根本上说,它与宏观产业选择的原则具有一致性,即必须遵循宏观整体性产业选择的原则

11、。但区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为区域相对优势。区域优势不仅是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差异所在,也是与宏观经济行为相区别的要点。宏观产业选择的各种准则并不足以反映区域的产业特色,也不可能避免区域间产业的同构。只有体现区域优势,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从而不仅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优化宏观经济。可以说,区域优势是区域产业选择的根本依据和原则。另一方面,作为区域宏观调控行为,产业选择显然是市场自由地配置资源之外的自觉意识行为,是对市场行为的修正。如果市场机制能完善地完成产业选择的使命,区域政府也就毫无干预的必要。也就是说,产业选择的政府行

12、为,是源于并弥补市场机制配置产业的失效,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为,从而市场失效或市场失败是区域政府产业选择的前提性原则。 因此,区域的产业选择首先必须遵循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基本规定,区域产业的选择及其布局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利益。其次, 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又不可能雷同于各区域的抽象与综合而形成的国情,各区域之间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区域产业选择与宏观性的国家的产业选择相区别的基础,从而,各区域的产业选择在结构、布局、技术要求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次,由于区域的相对微观性,根据区域的大小,一个区域所选择的产业

13、可能是一个或产业群, 也有可能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而已。最后,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区域资源的局限性,区域内产业的产业链不可能无限延伸,产业链断环的情形会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区域产业链具有不完整性。因此在产业发展中不能盲目的延伸,不考虑本区域内的资源的局限性而一味追求做多做大。根据自身条件搞好优势产业,做精做细。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途径分析 产业集群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有利降低“入行”门槛,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有利于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产业

14、集群对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的关联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有机集中。各相关企业和机构相对集中后,易于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能有效整合资源,取得低成本优势。产业集聚便于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使用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能形成高效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研发和经营成本。产业集群总是与专业市场共存,便于掌握各种市场最新信息,掌握国际、国内的市场供求情况和产品流行款式,主动调节生产,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二是技术创新优势。在较小区域内集聚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快

15、技术创新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企业集聚、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出现的新理念、新工艺、新管理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集群企业都会迅速扩散、同步吸收,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三是提升区域品牌优势。随着产业集群程度的提高,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企业越来越多品牌效应显著。 (2)产业集群有利于加速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产业集聚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随着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大量的企业和相关服务中介组织集聚在城镇,为企业提供服务。 另外,随着企业和人员的大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16、也加大,促使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企业、职工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扩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产业集群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产业集群的地区,区域的城市化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2、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对策建议 (1)比较优势的选择。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首先必须选准当地的比较优势。只有选准比较优势,才能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从当前情况来看,各地应以特色产品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产业。传统的、常规的、没有当地特色资源作支撑的产业不宜作为集群的选择方向。 (2)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必须坚持以“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民营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