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评定.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79896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1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功能评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运动功能评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运动功能评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运动功能评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运动功能评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功能评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功能评定.ppt(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 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是通过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对障碍的原因,性质,特征,范围,部位,严重程度和预后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是后形成障碍的诊断结论。,第二篇 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区别: 1.临床诊断着眼于疾病,是对疾病或外伤确定病名。 2.康复评定重在功能,是对功能障碍做出定性,定量判断的过程。 3.不同的评定结果可能相同。 4.相同的疾病评定结果可能不同。,第三章 运动功能评定,第一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一、基本概念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运最大弧度。 关节活动的类型:屈、伸;内收、外展;旋内、

2、旋外,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关节运动通过人体自身的主动随意运动而产生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关节运动时通过外力产生,无随意肌肉活动 AROM大?还是PROM大?,关节活动度的分类,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1、关节的解剖结构 2、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 3、与原动肌相对的拮抗肌伸展性,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常见因素,1、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挛缩; 2、制动、长期保护性挛缩、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3、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结构异常; 4、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关节

3、活动度评定的目的,1、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 2、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 3、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4、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二、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1测量工具 通用量角器为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工具,其结构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角度计及一条可以旋转的直尺构成。量角器的两个臂分别称为固定臂和移动臂,两臂在圆形或半圆形量角器圆心位置固定在一起,圆心位置称为轴心。,2测量的基本方法在测量时采用标准体位,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一致,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3记录方法 关节活动度是关节运动的范围,即一种运动开始时的角度和结束时的角度,

4、结束时的角度既是运动受限的位置。,四、关节活动度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1充分暴露受检关节。 2严格按照规定体位进行测量,以提高测定的可信度。 3测量时检查者要帮助被检者保持体位的固定,防止其他关节参与运动。 4测量时先测关节主动活动度,再测被动活动度。 5注意健患侧关节活动度的对比。,6避免在运动疗法或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进行测量。 7在关节脱位、关节损伤早期或关节邻近骨折不稳定的情况下,应禁止或慎用关节活动度测量。 五、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结果分析,第二节 肌力评定,一、基本概念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量。 二、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 Lovett分级标准 级别 名称 标准 0 零 无可

5、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 1 微缩 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2 差 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 尚可 能抗重力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4 良好 能做抗重力和一定阻力的运动 5 正常 能做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重力因素(重要) 肌肉或肌群的收缩迹象 外加阻力 运动幅度,MMT评定标准的依据,能对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的活动(垂直运动)-3级 在去除重力情况下完成全范围活动(水平运动)-2级,重力因素,肌肉或肌群的收缩迹象,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时-1级 无任何肌肉收缩-0级,施加阻力的原则,阻力方向 阻力施加部位 施加阻力时机 阻力大小,MMT的基本程序

6、,颈前屈、躯干前屈 肩关节屈曲、肩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 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髋关节外展 髋关节内收 膝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趾屈、踝关节背伸,第二节 徒手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的特点: 1不需特殊检查器械,不受检查场所限制,简便易行。 2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评价基准,更具有实用价值。 3此检查方法世界通用,便于学术交流。,四、徒手肌力检查的局限性 1为半定量评定,分级标准较粗略。 2难以排除测试者主观误差。 3不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痉挛的患者。,五、徒手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采取正确的体位及姿势,防止其它肌肉

7、及肌群的代偿。 3注意进行左右两侧对比。 4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者不宜应用。,第三节 肌张力评定,一、概述 肌张力是指在肌肉放松状态下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坐、站);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特征。,第二节 肌张力异常的类型,肌张力增高:痉挛、僵硬 肌张力低下:轻度、中度到重度 肌张力紊乱,痉挛的部位分类,全身性 区域性 局灶性,全身性General,区域性Regional,局灶性Focal,被动: 个人自理障碍,治疗前,治疗后,小指、中指严重屈曲,难以清洁手掌和手指,屈指肌BOTOX注射后症状改善

8、,被动: 体位,体位: 进食 坐 睡,主动:运动控制障碍,上肢 取 抓 移动 放开,治疗前,治疗后,UMNS动态和静态肌张力失衡的表现,上肢 肩内收、内旋 屈肘 前臂旋前 屈腕 握拳 拇指在拳内,下肢 屈髋 大腿内收 屈膝 膝僵硬 足下垂/足内翻 大拇趾背伸,屈肘/握拳,拇指内收,大腿内收/足下垂,拇趾背伸,肌肉痉挛的利弊,利 维持静态姿势 避免肌肉萎缩 减少静脉血栓 弊 影响肢体随意运动 影响生活自理、体位、护理 疼痛 挛缩畸形,脑卒中 脑外伤 缺氧性脑病 脊髓损伤 脑瘫 运动神经元病,康复医学领域常见痉挛相关的疾病,二、评定方法及分级标准-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级别 评分标准

9、 0级 没有肌张力的增加 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活动范围之末出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的卡住和放松 +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范围50%之内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的范围50%后均呈现最小阻力 级 肌张力增加较明显,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力均明显地增加,受累及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动移动 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级 僵直,受累及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僵直状态而不能动,三、评定注意事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评定时应先检查健侧,再检查患侧,以便两侧对比。 3避免在康复治疗后、疲劳时和情绪激动时进行检查。,第四节 平衡协调功能评定,一、平衡功能

10、概述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二、平衡的分类 平衡分为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3种状态。 三、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及结果分析 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020分,提示平衡能力差,患者需要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维持平衡的能力,患者可以再辅助下步行;4156分,提示平衡功能良好,患者能够独立步行。,四、平衡功能评定的适用范围 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病都要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耳鼻喉科疾病、骨关节疾病等。 五、平衡功能评定的禁忌证 1下肢骨折未愈不能负重者。 2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3不能主动合作者。,六、协调功能

11、概述 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七、协调障碍的表现 (一)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二)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三)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八、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一)非平衡协调测验 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手拍腿 画圆等 (二)平衡协调测验,(三)协调功能评定分级标准 1正常完成。 2轻度残损 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3中度残损 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 4重度残损 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 5不能活动。,九、协调功能评定的适用范围 脑与脊髓疾患:小脑或前庭疾患、帕金森氏病等;

12、其它引起协调障碍的疾患:酒精中毒、低钙血症等。 十、协调功能评定的禁忌症 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不能主动合作者。,第五节 步态分析,一、概述 步行(walking)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 步态: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二、正常及异常步态模式 (一)正常步态 1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如下3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 2步行周期是指从一侧足跟接地起到同侧足跟再次接地所用的时

13、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由支撑相(60%)和摆动相(40%)构成。,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 分为二个相 站立相 (stand phase) 迈步相/摆动相 (swing phase ),步态周期(gait cycle),步态周期:站立相,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Rancho Los Amigo分期,RLA) 分为5个期 最初接触/足跟着地 (initial contact) 负重反应 (loading response) 站立中期 (mid-stance) 站立末期 (terminal stance) 摆动前期 (pre-swin

14、g),步态周期:摆动相,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 分为3个期 摆动前期 (initial swing) 摆动中期 (mid-swing) 摆动末期 (terminal swing),步态周期,3项功能(task) 承受体重 单腿站立 向前迈步,双足跳,双足跳是双足并拢,身体前倾,由于膝、踝关节伸展而离开地面,双足腾空再双足落地,如图所示。两只脚的步态一样,仅有双支撑相和双摆动相。,单足跳,单足跳的蹬地和着地是同一足,如踢毽子和跳绳等。从步态来看,仅有一只脚的支撑相和摆动相,而且在摆动相时双足腾空,如图所示。,跑步,跑步可分解为一只脚蹬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摆动

15、,然后是双足腾空,最后是另一只脚着地,周而复始,如图所示。跑步一定有双足腾空阶段,这一点和双足跳及单足跳相似。但跑以向前为主,跳以向上为主,且跑步时双足交替着地,而跳却是固定脚着地,这是其间区别。,步行,步行是人体移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平衡。移动中一只脚摆动时另一只脚着地,而且一定有两只脚同时着地的双支撑期,如图所示。,跳跃、跑步与步行的动力学区别,静态站立时,地面支反力(地反应力)F等于体重G。走路时人的重心在不断地上下移动,双支撑期时重心最低,相当于以双腿为边步长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的高。而摆动中期的重心最高,相当于腿长(实际上还要加一个常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此时的地面支反力就等于

16、体重再加上或减去人的质量与上下运动的加速度的乘积。走路时地面的最大支反力相当于体重的110125,即走路时F = 1.11.25G。中长跑时最大蹬地力约4G,短跑是5G,跳远是6G,跳高是8G。可见足部承受的重量是远远大于体重。,体重75公斤的运动员从事不同项目比赛时,在最后一瞬间发力时,脚上承受的重量,正常足和异常足在站立时的受力区别,正常足站立:文献指出,人体重心的高度在第13骶椎,且在骨盆中心。 早期的足部生物力学认为,站立时足底的跖骨头M1,M5和跟骨为三个负重点并构成一个受力平面,如左下图所示。而现代的足部生物力学认为,站立时每一个跖骨头均承重,如右下图所示。在单足支撑期时,是一只脚承担全部体重,此时足跟受力占去一半,跖骨头M1占去了另一半的即,而另一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