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079419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6-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有着和老师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

2、感知出来。1、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理解人物形象。2、 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3、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1、理解人物形象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3、进行一次爱的教育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4.自主探究一、新课导入 你听说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爱,确实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走近海伦。

3、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掌握字词。搓捻(cu nin) 繁衍(yn) 迁徙(x) 觅食(m) 惭愧(ku) 譬如(p)栖息(q) 小憩(q) 遨游(o)花团锦簇(c) 冥思遐想(xi)企盼

4、:盼望。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生命的原貌黑夜(1)“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2)“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1)希望的起点:相识(2)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3.生命的

5、光明生命中拥有了爱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利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讨。【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感情。】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明确:第l题,

6、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

7、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

8、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六、布置作业好书推荐: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七、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之前:黑暗之后:光明第二课时一、导入:同

9、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两个主要人物

10、。】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一)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二)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三、品味与积累。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感情。】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喜欢的文字进行品味。(一)“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

11、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三)“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三、拓展延伸,爱的呼唤。【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受到洗礼。】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

12、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人生的那些启示呢? 示例: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作为学生要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四、课堂小结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遭遇不幸,比如去年的汶川地震,让我们的一些同胞不再健全。再如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送一缕春风,掬一捧清泉,送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五、布置作业写给海伦凯勒或莎莉文老师的一封信。六、板书设计 两个人物 两种精神莎莉文 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海伦 凯勒 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