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0769828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路笛 我国农耕文化起源于何地? 历来专家有不同说法,在群众中也有不同 议论。有的说农耕文化起源于伏羲氏时代,有的说是炎帝时代。还有的说 起源于周人先祖神农后稷姬弃时代,也即五帝时代。我认为这些说法虽有 一定的道理,但却欠缺全面和准确。这使人觉得农耕文化起源很早很早, 好像在那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阶段就已是农耕文化了。这是因为他们 把农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概念上混淆所致。什么是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和 农业文化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翻开我国的农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农 业和农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人把农耕等同于农业是不对的。农业和 农业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神农氏尝

2、百草,刀耕火种,农耕桑梓,到农业 现代化( 即机械化) ,都可以称为农业文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 即:原始农业、农耕农业和现代化农业。 , 原始农业应从伏羲氏、神农氏开始,特别是神农氏尝百草为食,实行 刀耕火种,将原始人类由茹毛饮血的社会引向初步文明的原始农业社会。 但是,那时的农业是很薄弱的,整个社会的食、用仍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畜牧开始发展。但是,这时的农业还不是农耕农业,而是原始农业。原始 农业是粗放的,农业工具十分简单。主要工具是耜,耜由耒和雷组成,耒 为木柄,耜力蚕头。史书记载: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那时,不叫 耕地,而叫岙地。耜是用来翻土的。其他工具还有:下种器叫耧,耱田

3、器 叫就,耙田器叫耙,碎土器叫耖,锄草器叫耘,打场器叫枷,还有骨刀、 石刃等工具。那时,没有犁铧,没有耕牛。所以那时的农业还不能称为真 正的农耕农业。 什么是真正的农耕农业呢? 农耕就是要耕地。耕地就必须要有犁。犁 字由刀、禾、牛三字组成。因此,农耕农业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也是 基本条件:一是用犁耕地,二是用牛拉犁,三是农民实行定居。这第一个 特点只有在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后才能实现。因为,犁铧是用金属做 的。我国最早发现和冶炼的金属是青铜。青铜器出现于夏代,广泛应用于 j Z 互I ( 三) 地方篇 商代,周代是青铜器发展繁荣的时期。周代后期又发现了铁,春秋战国广 泛使用铁器,为农耕文化的

4、发展插上了翅膀。根据以上历史事实,我国真 正的农耕文化只能从夏代算起。夏代以前只能算做原始农业或原始农耕。 庆阳市合水县九站文化遗址就是典型的先周( 商代) 文化遗址,出土的文 物中不但有陶器,还有青铜刀、铜饰。市内周代遗址中,发现的铜器更 多。宁县宇村遗址中出土铜器2 2 件,西沟周代遗址中出土铜戈、铜戟、 铜削等铜器9 0 多件。由此证明,商周时代,庆阳市已是青铜器广泛应用 的时期。商代,恰恰是周人先祖在庆阳( 即豳地) 教民稼穑、训牛耕地的 初级农耕文化时代。 现代农业,不言而喻,就是农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的时代。特别是 机械化的实现,结束了牛耕地的历史,即农民所说的“耕地不用牛,点灯

5、不用油”。分清了农业文化发展的三个大的阶段,我们才能科学地实事求 是地考证农耕文化的发源问题。 提起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人们普遍会说神农氏,也有人说源于姬弃之 母姜螈和姬弃,即神农后稷。但按时间推算,他们都处于三皇五帝时代, 即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狩猎采集农业和游牧农业阶段,与真正的农耕文 明时代相差甚远。史记是我国较早的历史经典。史记在周本记 中载:“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窑因失其官奔戎狄之间”( 即今庆阳) 。 又记:“不密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 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 之,多从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

6、这里清楚不过 地说明了周人先祖在庆阳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 诗经豳风七月对周先祖在庆阳从事农耕的事实进行了生动的 描述。豳地就是庆阳,豳城就是今宁县城。宁州在唐以前一直称为豳州, 有北魏出土的豳州刺史碑为证。唐武德年间才将豳州改为宁州。所以古豳 州和古豳国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邻县和旬邑。在豳风中,我们首先看到 了豳地当时所种的庄稼品种有稻子、谷子、糜子i 高粱和豆类,其他经济 作物有大麻、葵花、野葡萄、葫芦、苇子、韭菜、远志等,经济林有桑 树、臭椿、枣、郁李等,除了农耕业外,还有养蚕业、纺织业、饲养业、 酿酒业等。这些都和今天十分相似。其次,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豳地一年之 内的农时季节和农事活动,诗中把

7、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写得淋历尽致。第 三,从诗中我们还看到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情况,比如, 耕地技术、搓绳技术、剪桑枝技术、泥墙技术、酿酒技术,用葫芦制瓢技 庆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I 盟3 术、纺纱织麻技术等等。农耕技术的进步,为周人农耕生产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诗经公刘对公刘的勤政治豳活动作了充分的赞扬。公刘被称 为“忠诚周民的好公刘”。 为了发展农耕文化,周祖在庆阳大搞“陶复陶穴”,挖窑洞,建村落, 修城池,农民实行定居,为农耕刨造了条件。 在今庆阳,周先祖的传说故事遍布民间。从周先祖传承下来的民俗活 动继续发扬光大。在这里有周老王斩龙脉、鞠陶训马、公刘训牛、 公刘为国娶丑

8、女、公刘访问西王母等许多民间故事。周祖民俗活动 有过年敬神祭祖、端午节带香气、中秋节祭月亮、结婚顶盖头等民俗活 动。庆阳市志和所属各县县志对周人先祖在各地活动的历史记载的更为详 细。历史遗址和遗迹有埋葬周先王的不窑陵、周老王的鞠陶陵、公刘建过 国的公刘邑、公刘庙、公刘村、周旧邦木坊等。 周先祖在庆阳的活动从不窑到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 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童父共1 2 代。到吉公宜父时, 因北方戎狄民族侵扰,才不得不南迁岐山周原,始称周。由于周祖在庆阳 开创了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先河,空前地发展和壮大了自己,为南下占领 关中和东下打败商纣王朝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因此,我们说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 要发源地。 ( 作者为原庆阳市文化局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