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1076980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阅读特效练 组合8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合八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双鸭山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2、。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 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

3、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 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 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

4、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选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

5、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解析】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有误,原文是说“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提供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不能

6、等同于“直接引发”。B项,以偏概全,“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长期”不等同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根据原文,儒家讲仁爱,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这些特质并非儒、道两家所共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

7、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混淆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论述时,是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顺序并非“儒、佛、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8、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解析】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引发的是“仁者爱人”等理论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周二(2018哈三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

9、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的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

10、亲的全部。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的贴在地板上。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的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

11、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这还是刚起头哪,才二更哩。奶奶说她当年也曾常受她婆婆的唠叨。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但是母亲不是这种类型的,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子装。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得找头的。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为了传宗

12、接代,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管着纺锤子的那个六片竹片子绷起的空心轮子,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的铁轴子已被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四平入稳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冬天纺麻,夏天纺棉。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薄薄地落满一头,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刚从浸在水里的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用衣袖子擦眼睛。姑姑和母亲的姑嫂感情很好,特地把父亲的一条破围巾拆了,为母亲打了一双毛

13、袜和半双手套,因为麻皮肮脏,毛线只打了手背的一面,指头上是一根线头套着。母亲姓沈,娘家在南陵县白箬坑。那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闭塞的山村。母亲是兔年生的,讳兔娘。她不识字,却能背几句女孝经。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是穿着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安安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齐下了葬。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

14、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酣适的”,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艰辛的。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地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和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忍让的性格特点。【解析】“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错误,从原文“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

15、材”来看,母亲去世时,奶奶早已去世。2本文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纺车和对母亲的无限思念。(2)散文围绕“纺车”展开,而“纺车”又是作者感情的载体,通过对“纺车”的描写来记叙母亲的一生,由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就将两条线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_【解析】题目中第一问的关键词是“两条线索”。回到文中梳理全文可以发现,文中所叙之事与纺车相关,而文章所抒发之情是对母亲的思念。这样,两条线索就很明确。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总是能将叙事与抒情交融在一起,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在抒情中推进叙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回答第二问。3请根据文章

16、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答案】(1)表达对逝去的母亲的思念。作者在十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回忆中母亲的纺车声就像是摇篮曲,表现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2)表达对母亲辛劳一生的疼惜。母亲成年与纺车为伍,一生辛劳,到去世时也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作者在行文间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疼惜。(3)表达对自己不知道母亲生辰、忌辰的愧疚。母亲操劳一生,没见到作者长大成人就去世了,而作者却不记得她的生辰和忌辰,表现了作者的愧疚和自责。【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全文,明确文本写的主要内容。文本回忆了母亲与纺车相伴的一生。本文是写来纪念母亲的,那么一定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然后分析具体内容,把握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母亲一生与纺车相伴,十分辛劳,而去世时还穿着旧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