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0755917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生物大一轮限时集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集训(三十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2(2013安庆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C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3下

2、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4(2013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

3、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7(2013青岛模拟)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

4、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9(2013黄山模拟)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

5、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蔬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出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从螃蟹的排出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也可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中,正确的是()11(2013西安质检)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羊的数量增长

6、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1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BC 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0分)如下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和_。(2)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该生态系统的_是沿着这条渠道进行的。(3)图B为某

7、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_。14(15分)(2013芜湖模拟)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现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代表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图甲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2)图甲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猫头鹰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

8、息传递的作用是_。(3)图乙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4)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一个生态系统的x与y越大,该生态系统_。(5)一般来说,增加生物的种类,可以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这应用了生态工程的_原理。15(15分)(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出假设:光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你所需的器材是_。(4)实验过程: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连续进行实验一

9、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因素中还有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答案限时集训(三十五)1选B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畴。2选A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利用。3选A能

10、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4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5选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鸡场在秋季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或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B选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选DA项,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生

11、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7选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光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8选A甲瓶与乙瓶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瓶与丙瓶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数量过多;丙瓶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9选B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灌溉、施肥、除草等),不是只需要输入光能即可维持稳定;螃蟹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提供养分;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只包含螃蟹、蔬菜这两种生物;辣椒的驱虫作用利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0选C

12、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越低;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但恢复力稳定性越高。11选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植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没有体现自我调节能力。耕地上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只有B选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2选B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传递能量的途径就越多,相互弥补性就越强。但能量的逐级递减并不能说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13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的,由于湖泊受到污染,使物种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从图A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

13、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乙甲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4)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14解析:(1)图甲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含有的能量越低,此食物网中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草、兔、猫头鹰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相对稳定,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图乙代表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平衡正常波动范围,也就是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4)在外来干扰作用下,y表示抵抗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属于抵抗力稳定性,y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低,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x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5)增加生物种类,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这属于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答案:(1)猫头鹰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