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流文化运动 (Counterculture Movement),,,,,,,,一、反主流文化运动的成因,约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党 1961年-1963年, 任内被暗杀 林登·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民主党 1963年-1969年 科技革命、美苏争霸、越南战争、黑人运动、民权运动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心理,㈠技术专家治理型社会(Technocratic Society)的弊端,美国目前的问题……不是思想原则上的争执,而是实际上如何管理现代经济的……技术问题60年代的经济问题需要的是技术性答案,而不是政治性答案 —— 肯尼迪1962年在耶鲁大学的讲话 “对民主的真正威胁……是让非理性的力量影响实际 ——麦克纳马拉,,经济领域由于分工过细,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工作都有自身的一套学问和规律,这就要求年轻人在真正走上社会之前,必须在大学内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其实是把年轻人训练成程序化的工具,以适应各种奇形怪状的机构的要求 对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几乎失去了就业的能力,造成新的被迫失业人员。
㈡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差,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要讲友爱、平等、自由和个人尊严至高无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是“自由”,友爱和尊严应重于竞争和成功 现实中,追求物质上的占有和享乐成为生活的第一大目标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尺码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陋的现象和政府美妙动听的宣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黑人处境的同情、对越南战争的厌恶、对核战争的恐惧,㈢代际隔阂(Generation Gap),他们的父母经历过30年代经济萧条和饥荒,也饱尝了战争的惊 恐和痛苦,所以保持了传统的勤奋、节俭和竞争的生活原则主流文化) 当他们开始长大时,正值美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福裕社会”他们的家庭是舒适的,电视机、小汽车、外出旅游等生活享受已习以为常;从吃的到穿的到用的,应有尽有 他们认为拚命工作挣钱和无情竞争会助长认钱不认人的社会风气,社会应努力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和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不应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成纯粹商品的关系 ㈣教育的异化,1945年,本杰明·斯波克的著作《婴儿和儿童抚养通俗读物》在家庭教育方面掀起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 其主要观点是,家长要对孩子放开手,不要把社会的一些规范硬加给孩子,不能强迫孩子成为家长期望的某种人。
这批“斯波克医生养大的孩子”具有这一代人的特征:自以为是、不懂服从、不会适应,也没听说过生活压力和社会责任随着美国向后工业社会发展,权力的内涵不再是“经济资本”,而是“知识资本”,是如何支配经济活动的知识经济领域由于分工过细,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工作都有自身的一套学问和规律,这就要求年轻人在真正走上社会之前,必须在大学内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60年代大学教育宗旨的恶果之一就是,青年人不懂贝多芬,不知道康德的思想,也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或《红与黑》,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今后工作接受专门训练几年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而是一部机器㈤“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影响,“垮掉的一代” 诗人艾伦·金斯堡和小说家杰克·凯洛瓦克等人对50年代美国的“物质崇拜主义”(materialism)社会风气和道德准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表达了许多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彷徨这批年轻人用留长发、吸大麻、穿着褴褛的方式来反抗人情淡薄、物质至上的社会六)萨特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存在主义强调的人的存在和人的自身价值应表现在他的自由选择上的理论。
自由是人的价值的唯一基础 二、存在主义强调的“目前”、“现在”的重要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表现 :“嬉皮士文化”(the Hip Culture),,㈠摇滚乐(Rock‘n’Roll),,,乐队:甲壳虫(Beatles) 滚石(Rolling Stone) 歌手:鲍勃·迪伦( Bob Dylan) 比尔·格雷厄姆(Bill Graham) 苍老的妇人们扮演着道德的判官 性功能的衰竭使她们怒视着对视情伴 叫嚣着虚假的道德伦理,对他们百般羞辱 虽然金钱无法宣判,但却恶语相加 污言秽语无人理睬 一切的说教都是一派胡言 —鲍勃·迪伦《妈妈,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如愿》,㈡滥用毒品(Drug Abuse),,,1967年5月14日的《纽约时报杂志》有这样一段关于加州的海特-埃施勃里区的“嬉皮士”吸毒的描述: 到处可以看到吸大麻的人人们在边道上吸,在点心店里吸,坐在停着的车里吸,或躺在金门公园的草地上吸街上几乎每一个20岁的人都是用毒者,不是吸大麻,就是吃迷幻药,或两者都用 1967年,一位“嬉皮士”对《纽约时报杂志》记者谈她的看法: 每个人都应吸毒,就连儿童也应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儿觉醒,非要等到老呢?人类需要彻底的自由。
上帝就在那里我们需要消灭虚伪、欺诈、谎骗,重新回到我们儿童时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的纯洁中去㈢群居生活(Communal Life),,,旧金山的海特-埃施勃里区(Haight-Ashbury)是“嬉皮士文化”的首都,也是“集体生活”的一个缩影1967-1968年一年,这个居民区就成了“嬉皮士” 带有人情味生活的大“公社”,居住着至少有几百“嬉皮士” “友爱”是“嬉皮士”的口号之一嬉皮士”自称是“友爱的一代”(Love Generation), “嬉皮士”的友爱宗旨还表现在“大家分享”的生活态度上 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㈣自我放纵(Self Abandon),,,信仰的否定:抛弃基督教,信奉佛教、喇嘛教、印度教、道教等具有神秘色彩宗教 对两性关系的放纵:性自由、同性恋 对道德观念的放纵:、堕胎 性别的趋同: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1964年9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仅22岁的哲学系学生马里奥·萨维奥和阿特·戈登堡等发起并领导了校园“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抗议学校当局禁止在校园内谈论民权运动和发表反越战言论。
10月1日到2日,加州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前来制止,学生与警察对峙长达32小时,一些学生运动领袖被逮捕, 反文化运动的序幕由此而拉开,以后逐渐蔓延到美国其他所院校及学校以外的地方 1968年,该运动因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越战的不断升级而达到高潮,仅17-25岁间的嬉皮士就超过30万人三、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结局,1969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叫伍德斯托克的地方搞的“伍德斯托克节”是“嬉皮士”的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聚会来参加这一盛会的有30多万人,整整三天三夜 1972年,以尼克松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上台,预示着美国主流社会在沉默了10几年后,开始将舵轮向右转㈠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失业、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等一连串迫使人们认真考虑的实际问题 到了70年代,大部分“嬉皮士”已成家立业他们的态度变得实际多了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渐成熟,开始意识到,他们追寻的“乌托邦社会”根本就不存在,㈡影响,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对后来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四、对反主流文化运动的态度,①大多数人对嬉皮士持批判态度,尤其是批判他们的吸毒和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认为他们造成了道德的混乱,危害了社会 ②有人认为,他们那时候只是一帮叛逆孩子,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对,反主流文化运动,一、反主流文化运动的起因 1.技术专家治理型社会的弊端 2.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差 3.代际隔阂 4.教育的异化 5. “垮掉的一代”的影响 6.萨特的存在主义 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表现 1.摇滚乐 2.滥用毒品 3.群居生活 4.自我放纵 三、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结局 1.结局及原因 2.影响 四.对反主流文化运动的态度,思考,从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到结束,你有什么感触? 对青少年的教育,社会应注重哪些方面? 面对着社会的诸多问题,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相关文章:,The beat generation and counterculture : Paul Bowles, William S. Burroughs, Jack Kerouac / Raj Chandarlapaty. [monograph] New York : Peter Lang, c2009. American countercultures : an encyclopedia of nonconformists, alternative lifestyles, and radical ideas in U.S. history : Armonk, N.Y. : Sharpe Reference, c2009.,,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 [专著] : 王恩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嬉皮士:美国主流社会的叛逆一代 [专著] 夏学花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美国嬉皮士运动评析 〔硕士论文〕 魏玮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美国嬉皮士文化研究 [博士论文] 范见星 复旦大学 1995,,《浅论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试论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原因》 《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青年过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反主流文化”浅析》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新左派与反主流文化》,Thanks,。